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激發科技人員研究熱情
據了解,基礎研究具有長期性、艱苦性、連續性和難以預測性等特點,從事基礎研究工作長期以來一直被科技人員視為“坐冷板凳”、“前景慘淡”。山東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多點發力,積極營造基礎研究良好環境。
近年來,山東省重點依托企業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力強化人才、項目、平臺一體化發展,并推動具備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加快提升原創能力。為改變科技人才扶持政策特色不鮮明、重點不突出、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從滿足人才成長和科研活動實際需要出發,遵循科技人才成長規律,構建起從青年人才到領軍人才的五個層次的人才扶持計劃,既重視加強對從事應用基礎研究的青年人才培養,也為青年杰出人才脫穎而出、進入國家科技人才隊伍打好基礎。
不僅如此,還探索建立科技領軍人才(團隊)榮譽制度,圍繞優勢學科和技術領域,命名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工作室,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創新積極性。
為彌補省屬高校院所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省科技廳通過與教育廳及省科學院、醫科院等單位建立聯合基金,重點支持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科研人員,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改變了省屬高校院所基礎研究乏力的局面。201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山東省單位中,不僅青島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進入立項項目數量排名前五強,而且省屬高校和科研院所項目立項數量占山東省立項項目總量的六成以上。
據悉,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近年來快速增長,由2013年的5000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2.5億元,5年時間增長4倍,為山東省基礎研究總體狀況的改善提供了基本保證。
近年來,山東省每年獲得省自然基金的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比重達95%以上,與2013年相比,青年項目平均支持強度由8.35萬元增加至20萬元,青年項目平均支持強度由5.56萬元增加至15萬元。在此政策支持下,山東省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項目數量連年增長;2017年共獲得立項998項,比2016年增長13.1%。
從事基礎研究青年人才隊伍的穩定和發展,使山東省基礎研究具備了強勁發展后勁。2017年,山東省獲得面上項目、重點項目數量分別較上年增長13.5%和8.9%,增速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與重大需求牽引緊密結合,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近年來,山東省從學科發展、科學前沿問題出發,面向重大戰略需求進行基礎研究部署,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凝練科學問題和創新目標,引導更多從事基礎研究的科技人才聚焦全國、全省重大需求進行攻關,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山東省以往存在的各類科技計劃指南內容籠統、創新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得到改變,促進基礎研究與需求導向結合、科技與經濟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前段時間,山東理工大學以總計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該校畢玉遂教授團隊研發的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的20年專利獨占許可使用權(美國、加拿大市場除外)轉讓給當地一家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額度如此之高,創造了山東最高紀錄,并且在全國也不多見。案例的背后,反映出基礎研究難以創造經濟價值、與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正在發生深刻改變。
不僅如此,山東還集中力量在海洋、橡膠、新材料、轉化醫學等領域組織開展一批前沿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提升山東省原始創新能力。
據悉,山東省圍繞神經肌肉病等疾病,收集和保存DNA及組織標本超過4000例,建立病例資源庫,深入開展致病基因分子機制研究,成功研發基于二代測序的基因診斷芯片,有力推動了精準醫療的開展。
同時,以“十四五”的創新發展為目標,努力把握技術創新發展趨勢,著力建立技術創新跟蹤機制、儲備機制,圍繞深海技術、分子育種、重點新材料、綠色化工、健康醫療等領域積極發力,以基礎研究的提升帶動實現重大技術創新的突破,加快在新一輪技術競爭中實現新跨越,努力在部分領域實現領跑。
為發揮國家自然基金導向作用,引導社會科技資源投入到基礎研究,解決山東省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從2012年起,山東省與國家自然基金委聯合啟動“海洋科學研究中心項目”,發揮山東省海洋科研人才、資源優勢,聚集和培養海洋領域高端人才,提高我國海洋基礎研究水平。山東省共引進和培養國家“杰青”、“千人計劃”、“長江學者”、“泰山學者”等各類海洋領域領軍人才20余名,進一步壯大了山東海洋科技人才隊伍。
據省統計局測算,2012年以來,山東省科技進步貢獻率出現V字型轉折,呈現穩步提升態勢,年均提升3.3個百分點,2016年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