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是:沒有看到垃圾分類后得到有效處置。所以與其大力宣傳垃圾如何分類,不如宣傳分類后如何處置。
不知不覺之間,垃圾分類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相比當初對上海寧的嘲笑,現在更多的對自己的調侃。小區里開始樹立起了垃圾分類的垃圾桶,道路旁,垃圾分類的宣傳畫、宣傳標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時刻用那紅的綠的顏色沖擊著每個人的視覺神經,提醒我們,垃圾分類的時代到了。
但是,據觀察,和垃圾分類的口號提出來之后,市場的熱情遠遠大過市民的熱情。與呈幾何指數增長的垃圾分類相關的企業數量相比,真正完全掌握垃圾分類技術的市民的數量還遠遠跟不上垃圾分類現實工作的需要。
當然這其實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干垃圾分類學習的標桿就是日本,而人家日本是經過了幾十年的實行才有如今效果的,我們才干幾天,人們習慣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為了快速推動垃圾分類深入人心,為了垃圾分類這樣利國利民的大好決策能夠得到快速推廣,童聲君進行了隨機的走訪調查,根據調查分析結果,有一個公開的呼吁和建議:與其大力宣傳垃圾如何分類,不如宣傳分類后如何處置。
據調查了解,目前很多市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是:沒有看到垃圾分類后得到有效處置,辛辛苦苦分類后,最后是一個車子拖走,那有什么意義呢?分類后的垃圾不能創造價值,人們就有一種被愚弄的感覺,參與的積極性就自然不高。
因此,宣傳垃圾分類后的有效處置,能夠大幅度提升市民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眾所周知,垃圾分類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繁瑣的事情,必定會給市民造成一定的不便,如果市民們知道這個事情很有意義,那么才有熱情來積極地參與,畢竟,一件有著偉大意義的事情是每個人都樂見其成的,有了這種熱情才能夠忍受因為垃圾分類所帶來的種種不便。
其實也很簡單,不用宣傳得那么復雜,只要告訴人們:
分類后的垃圾是怎么運輸的?怎么處置的?
濕垃圾不是廚余垃圾、有機垃圾嗎?不是號稱豬能吃的就是濕垃圾嗎?那么濕垃圾的處理是真的喂豬了?還是用來生產沼氣?還是填埋后自然分解?
干垃圾不是沒有回收價值又沒有毒害的垃圾嗎?那是怎么處理呢?填埋?分類后的干垃圾減少了多少量?能夠節約多少空間?節約多少成本?
可回收垃圾都怎么回收的??沒有回收價值的都已經劃分到了干垃圾,剩下的都是有回收價值的嘍。那么回收的垃圾都能夠做一些什么樣的作用?成本幾何?價值幾何?
有害垃圾確實是有害,那原本的害處是什么?現在經過分類后,這些垃圾又是怎么處理的?為我們的環境帶來了多大的改善??
只要這些垃圾分類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擺在人們面前,人們自然會主動地、熱情地投入到垃圾分類的偉大實踐中去。
至于怎么宣傳?現在的這些宣傳方式都挺好的,如果公開整個垃圾處理的過程,能夠組織一些代表實地地參觀整個垃圾的流程,然后現身說法,那想必效果也會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