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馬榮講話:
再生資源行業,是我國循環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再生資源回收和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國家的發展水平。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的關鍵節點,我們討論如何促進再生資源行業升級,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我覺得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轉型升級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主要還是向綠色循環經濟轉型,行業提質增效。下面我對循環經濟和再生資源產業發展談幾點看法,可能不對,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過去十多年我國循環經濟快速發展。2003年,國家發改委開始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以來,十幾年來,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完善支持政策,探索發展模式,試點示范引領,重點工程支撐等一系列措施,循環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的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循環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更加凸顯,黨的十八大把初步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作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同時指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多地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
回顧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試點探索。2005年和2007年,我們會同相關部門,在國家的重點行業和區域選擇了178家單位,開展了國家和省級層面的循環經濟試點,2011年,在試點探路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凝練了60個典型模式案例,印發各地研究和推廣。
第二階段示范引路。“十二五”期間,我們在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選擇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重點領域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在工業領域,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和再制造試點,確定了100個國家級的園區實施改造和42個再制造試點;
在農業領域,我們開展了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每年通過大氣污染專項資金支持各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在食品安全領域,開展了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城市工作,確定了100個試點城市構建餐廚回收利用體系;
在再生資源領域,我們開展了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工程,確定了49個基地建設;
在理念宣傳領域,我們開展了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5年確定了43個基地,通過宣傳和教育,使廣大群眾提高循環經濟意識;
在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領域,開展了循環經濟示范市縣工作,確定了101個示范市縣,在示范的市縣城鎮建設中,把提高城市再生資源利用水平作為重要指標。此外,還初步構建了以資源產出率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發展評價體系,推廣了一批關鍵技術,幫助企業搭建了國際合作平臺等。
第三階段總結推廣。近兩年,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對循環經濟試點示范進行驗收和總結,對取得成效、經驗,進行科學評估,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引領作用,我們會同財政部門一起印發了《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典型經驗的通知》,總結了9種典型經驗和推廣指南。比如以“互聯網+”理念規范、提升傳統方式為核心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模式,以生產生活系統連接、生產過程協同處理廢棄物為特點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等,都是再生資源行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做法。許多循環經濟的模式得到了各地、相關行業的認同,并積極進行推廣。
通過總結評估,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十二五”期間,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工作,實現了單位GDP能耗下降18.2%,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5%,累計實現節能3.5億噸標準煤,資源產出率比2010年提高20%以上的突出成績,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初步扭轉了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能源資源消耗強度上升的趨勢,有效提升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發展循環經濟,再生資源行業是最受益的行業之一?;叵氡臼兰o初,再生資源行業形態多為自發型,回收體系缺乏規劃,技術裝備水平落后,環境污染嚴重,市場無序競爭,“散亂污”的問題較為突出。我們在開始謀劃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之初,就將再生資源行業列入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把回收體系建設、產業集聚發展,污染治理,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包括最先啟動廢舊家電基金制,國家城市礦產基地建設,“互聯網+循環利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改革等都將再生資源行業作為優先領域。國家支持的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供銷社系統建設的就有4家,通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主要再生資源回收量保持平穩增長趨勢,累計回收量達11.9億噸,回收總值超過3萬億元。
第二、循環經濟迎來新機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資源的循環利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黨的十八大把初步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作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一,指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多地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
“十三五”時期是循環經濟發展大有可為的重要時期,需要進一步明確循環經濟發展新思路,推動循環經濟產業向成熟階段發展,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創新體制機制,解決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障礙;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全面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復合包裝物,報廢汽車,動力電池、鉛蓄電池等領域率先推動生產者開展產品生態設計,落實廢棄產品回收、處理等責任。今年,我們根據《通知》要求,在構建生產者責任延伸關鍵制度方面探索突破,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開展試點,結合不同產品特性試行押金制、基金制、強制回收制等措施。
二是完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政策。重點是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再生產品、再制造產品的稅收政策,建立再生產品和原料推廣使用制度。同時研究把一些再生產品納入政府的采購目錄,政府投資采購再生產品及節能和環保產品要帶頭。完善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研究制定汽車、電子電器等重要消費品的循環利用政策框架。
三是要創新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市場機制。研究資源分類回收利用標準,推動建立重點再生利用產品、汽車零部件等再制造產品的標識管理制度。落實“互聯網+”的行動計劃,開展“互聯網+資源循環”行動,推廣新型回收利用模式,推動廢棄物在線交易,發展產業廢物共生平臺。推動建立再制造認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可用再生材料替代的原生資源限制開采或使用制度。
四是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行動》。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科技、工信、財政等12個部委印發了《循環發展引領行動》,以園區循環化改造、工農復合、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互聯網+”資源循環利用等十大行動為抓手,明確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定位,主要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指導各地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其中,我選取與再生資源行業相關的領域做簡要介紹。
這里和再生資源行業密切相關的是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建設行動和“互聯網+”資源循環行動?!笆濉敝攸c對人口集聚區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引導和規范,按照人口流向規律,貼合國內主要城市群發展的規劃,通過建立互聯網回收平臺,再生資源交易平臺,重點資源品種追溯機制,構建新型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通過集中規劃、設計、建設一批再生資源分類處理項目,提升城市協同處置各類垃圾的能力,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和產出率,推動國內再生資源行業站上新起點。
第三、對再生資源行業轉型升級的建議。
近年來,受經濟環境影響,再生資源價格波動幅度大,民間回收利用體系出現失靈,不少再生資源品種進入垃圾處理體系,造成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雙重壓力。因此,健全公共回收處理體系,提升再生資源的分類和利用水平,是當前國家重點關注的方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供銷系統的優勢業務,回收體系覆蓋全國各地,推動再生資源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供銷合作社大力支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建議:
一、龍頭企業帶動。國內再生資源行業目前尚未根本改變散亂污的特點。產業低端化和競爭同質化的特點明顯,低值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突出。通過政策扶持、資本助推等方式,促進行業兼并重組,培育一批具有引領和帶頭作用的龍頭企業,形成一套體系健全,集中度高,抗風險能力強的公共回收系統是政策調控和行業發展的方向。
二、關注重點品種。再生資源種類眾多,建立適應社會發展的回收利用體系需要關注主要矛盾。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批示精神,“十三五”主要關注兩類再生資源,一是產量大,經濟價值低,回收利用薄弱廢棄物,比如建筑垃圾、廢舊輪胎、廢舊紡織品等等;二是增長速度較快,回收利用不規范的新品類廢棄物,比如報廢汽車、動力電池、快遞包裝、外賣餐盒,紙塑復合包裝等。
三、強化創新思維。今后一段時間,再生資源行業將逐步撕掉以往人力密集、附加值低,污染嚴重標簽,成為行業集中度高,回收體系健全,協調處理能力強的新行業。新的行業環境需要新的發展思維,充分利用資本和互聯網力量,重構再生資源體系;向產業的上游延伸,提高產品生態設計水平和廢棄物分類水平;向下游延伸,提升生產型服務業的水平;我認為再生資源處于產業的中游,是紐帶,是橋梁,承上啟下,非常關鍵,正確處理與各行業的關系,與行業龍頭企業密切合作;清晰界定自身權利義務,適應和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四、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在洋垃圾逐步禁止進口的政策大背景下,再生資源行業一方面需要把回收利用的關注點聚焦在國內再生資源上,另外一方面也要積極在國外合理布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滿足國內對資源的需求。再生資源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儲備了一批先進使用的技術裝備,探索形成了一批發展模式,培育了一些龍頭企業。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放寬產業合作政策,是行業走出去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