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今年年初的時候,有位在山東做壓濾機的朋友給我說一個觀點,他認為,山東的環保裝備公司今年會有一大批要“畢業”了。
最近他告訴我,他所在企業也出了問題,正在裁員,高管也在離職,公司的產能關掉了6成,情況非常不妙。
山東是僅次于江蘇和廣東的裝備制造大省,其裝備產業的貢獻占了山東GDP的近三成。
但有一點是非常尷尬的,就是山東的裝備制造一直頂著低端制造的帽子。
盡管也有些上市的裝備制造公司,但就整體而言,山東在行業里已形成非常強的低端甚至劣質的標簽。
環保裝備這個領域也不例外,山東在行業里的口碑大家有目共睹。
如今形式發生變化,昔日的暴利生意正在迎來一波關門潮,山東的環保裝備到底在經歷什么?
由于受到了傷害或者坑害,有人喜歡一棍子把山東裝備打死,這是不理智的,但山東自身的問題的確很嚴重。
在國內,你會發現如果一個地方干什么能賺錢,那這個地方的人就都會去做這件事,中國的很多產業集群就是這么形成的。
只不過這些產業集群,有的具備自我迭代升級的能力,最后甚至做成了能像全球輸出產品的能力,有的則一直停留在粗制濫造的階段,在行業里扮演攪局者的角色。
在山東,由于裝備制造的大發展,入行的門檻被降的非常低,只要你能接到活兒,有個相對穩定的訂單來源,自己就可以開個小工廠。
我記得之前有位朋友給我炫耀過一件事,他從廣東買了一臺小型的處理污水的設備,到了自己廠里,不出一個月,便能做出相似的產品,價格比他買的那臺至少便宜四成。
省去了研發成本,再加上當地裝備配件制造產業鏈的強大能力,這給他們帶來了很大優勢。
這讓那些花了大力氣做研發,想在行業里做一番事業的人,恨之入骨。
之所以恨不僅僅是因為價格低,而是因為這些人這么干下去,會把一個行業給搞臭。
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們今天談的重點,山東環保裝備正在經歷什么。
當初那些低端劣質的環保裝備,在大面積投放市場后,反饋是延遲的,如今問題開始大面積爆發,產品壽命達不到合同承諾的保質期,設備處理不達標。
甲方們醒悟了,開始上門討說法了,要么賠錢要么給修,這兩條路無論選哪條路走,對于一個小廠來說都是絕路。
環保裝備出問題,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那點問題,更會造成甲方被巨額罰款,停產整頓等問題。
做環保裝備不是賣冰箱空調,壞了給你上門維修或者直接換一臺也行,環保裝備出了問題所帶來的是一連串的問題。
環保裝備這個圈子其實不大,但地域覆蓋的范圍卻不小,特別是東部沿海的省份,競爭也算是激烈。
行業里經常會有關于裝備的論壇或者會議,每次大家湊到一起開會,都能感覺到戾氣很重,雖然都是做環保的,但志不同道不合的感覺非常明顯。
有真正把裝備當作事業和產業去做的人,也有僅僅把裝備這事當作一門生意,賺些快錢的人。
前者做事講究,重視研發,追求用戶體驗,后者則是土方煉鋼靠投機賺取甲方不懂行的錢。
因為這時候最大的問題在于客戶對產品功能及質量還沒有認知,價格自然就成了決策的關鍵依據,誰的便宜誰的就更香。
到了行業發展的中期,客戶對產品已經有了充分的體驗。功能能不能達到宣傳的那樣,質保能不能達到承諾的年限,大家心里都已經非常清楚,所以這個時候低端玩家會迅速進入到自然淘汰期。
然后來到行業發展的成熟期,這時候大玩家開始入局清場。
一類是在行業里百戰余生的專業玩家,他們跌宕起伏,但從來沒下過牌桌的。
多年來的技術積累讓他們可以在行業出現洗牌的時候,迅速吃掉被釋放出來的市場。
另一類是實力雄厚的旁觀者,這些玩家具有極強的資本運作和研發管理能力。
一旦行業的基本面明朗之后,他們會迅速殺進來清場。比如環保行業的三峽集團和手機行業的華為。
環保行業三年前不知道三峽會入局控場,就像小米手機三年前不知道華為會成為自己對大的競爭對手一樣。
要看清這個問題,關鍵還不是盯著自己的競爭對手清單,而是要弄清所從事的行業本質。
抓住了核心,你可能會發現你的競爭對手遠不止眼前這么幾位。
山東環保裝備面臨的生死局,是很多人的災難,也是一部分人的機遇。
有些問題會集中在一個地域爆發,但問題并非這個地域的問題,行業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優勝劣汰是必然。
環保行業發展到今天,如果一家公司還沒有像樣的研發團隊和研發能力,那是注定要出局的,這就是行業發展的規律。
你會發現,現在即便是靠關系拿到的項目,大家也在盡可能的去找到有實力的供應商。
當買賣雙方都長大了,你搞明白,坑隊友就是坑自己的時候,你便不會去做傻事。
躁動過后,當多數玩家開始出局的時候,當絕大部分人都對行業絕望的時候,這不是行業出了問題,更不代表一個行業沒落。
而是真正的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