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山東省高唐縣的一處濕地,錦鯉在水中游來游去,蘆葦等水生植物格外青翠。然而誰也想不到,這竟然是一家企業制漿造紙環保處理系統的生態濕地。
工信部國家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試點企業——山東泉林集團,是一家秸稈綜合利用企業,也是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秸稈制漿造紙,是該企業的一個產業板塊。曾幾何時,“一個造紙廠污染一條河流”,是造紙產業留給人們的印象。而此時,距濕地不遠處,總排口的展板上清晰地顯示企業外排水的水質指標?!拔覀兊乃|指標不僅遙遙領先國家和地方標準,也優于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木漿環保標準,可供生產循環利用及農業灌溉?!惫靖笨偨浝砣瘟⑷A告訴記者。
近年來,泉林的產能日益擴大,但水資源消耗和COD排放總量卻呈明顯下降趨勢。這得益于其獨特的產業模式。這套包涵241項自主創新技術、190項授權專利、5項國際領先技術,覆蓋秸稈收儲、制漿、造紙、制肥等全產業鏈的產業模式,被環保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稱為“泉林模式”。該模式對秸稈實施原料化、肥料化聯合開發,把秸稈“吃干榨盡”,實現了產業價值最大化。
泉林集團董事長李洪法說,“泉林模式”做到了“一草兩用”。一是通過自主創新,把秸稈纖維素用于生產秸稈漿及文化紙、生活用紙、食品包裝等高端產品,實現秸稈漿由箱板紙、瓦楞紙等低檔產品原料向高檔產品原料的躍升;二是把秸稈中的木質素等轉化為黃腐酸,生產黃腐酸有機肥。
在制漿車間,記者看到,從備料到成漿整個過程全部實現了控制自動化、檢測檢驗自動化,這是全球第一條秸稈立式連續蒸煮生產線。公司生產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賈明昊告訴記者,泉林是世界上唯一從秸稈中提取纖維素、黃腐酸兩大類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目前泉林集團利用1噸秸稈可以生產出0.4噸本色草漿和0.8噸黃腐酸有機肥,實現產值5400元以上。
業內專家分析,“泉林模式”的產業鏈條長,并且纖維素和黃腐酸的可開發產品十分豐富,尤其是黃腐酸在土壤修復、水質凈化、養殖等領域極具潛力。根據我國黃腐酸的消耗空間,該模式如大規模推廣,可以形成年處理2億噸秸稈、發展空間巨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秸稈變身顯生態“本色”
泉林集團利用廢水氧化塘建成的人工生態濕地,下一步將成為集廢水處理和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濕地公園。
在農業大省和造紙業大省的山東,提起泉林集團,人們首先會想到兩樣東西——本色紙和黃腐酸肥。從早年專注于造紙,在銅版紙、軟包紙領域做到行業領先,到如今專注秸稈綜合利用,產品覆蓋秸稈本色紙漿與黃腐酸衍生產品,泉林集團以獨特的“泉林模式”實現了從傳統造紙產業到工農復合循環經濟產業的綠色轉變。
清潔制漿——環保本色紙領先世界
以本色秸稈纖維漿為原料自主開發的不經含氯漂白、不增白的環保秸稈本色系列紙品,不僅增添了新的紙品品類,還節省了大量木材消耗
“泉林本色生活用紙采用不經含氯漂白、不產生二惡英的先進工藝,具有低碳環保特色和食品級安全性能,除用于餐巾紙、廚房用紙、擦手紙、廁紙等傳統品類外,還被用作奶牛乳頭擦拭紙,這種柔和、吸水性強且不含二惡英的食品級生活用紙,給牛奶的衛生安全又建起了一道安全屏障?!痹诋a品展示廳,泉林集團生活用紙銷售部部長房翔宇介紹。
泉林獨創的本色紙得益于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秸稈清潔制漿技術。我國著名紙業專家余貽驥2014年曾撰文指出,在開發與木漿生產媲美的全新生產工藝與裝備方面,“山東泉林紙業堪稱這方面的表率,他們創建的秸稈清潔制漿及其廢液資源化利用技術體系,使秸稈纖維原料制漿顯示了新的勃勃生機”。
前不久,國家公布了11個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其中6項在造紙領域,而泉林集團就占了4項。泉林以本色秸稈纖維漿為原料自主開發的不經含氯漂白、不增白的環保秸稈本色系列紙品,不僅為造紙工業增添了新的紙品品類,還節省了大量木材消耗。與木材制漿的經濟性比較,“泉林模式”平均2.5噸秸稈生產1噸漿,可替代4方木材,即1500元的秸稈創造的價值相當于2400元的木材。
在10萬噸文化紙車間,記者看到了一臺大型草漿紙機,這是該公司自主設計的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草漿紙機。車間負責人說,造紙是技術密集型行業。草漿和木漿最大的區分是脫水的速度問題,草漿脫水速度慢,木漿脫水速度快?!笆澜缟项I先的木漿造紙技術屬于歐盟,但是領先的草漿造紙技術屬于泉林?!?/span>
在泉林集團天和包裝車間,各式各樣的本色食品包裝盒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些本色食品包裝盒,可以抗120攝氏度的熱油,比發泡盒堅固,比塑料盒環保,通過了美國FDA、歐盟SGS和日本厚生省等食品級檢測機構的檢測,環保、天然、可快速降解,是塑料制品和發泡餐具的最佳替代品,訂單供不應求,產品90%銷往歐美、日韓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工業化還田——為生態農業提供“原料”
泉林集團生產的黃腐酸廣泛用于多種農作物,成為一攬子解決秸稈焚燒、提升地力、農產品提質增產、化肥農藥減量的方案
“在國際上,黃腐酸的生產成本是比較高的,而泉林模式把它降到比化肥還低?!比旨斡泄狙邪l總經理郭良進說,在泉林,秸稈木質素不再作為污染物去被動處理,而是經過一系列自主創新工藝,將其轉化為高活性黃腐酸肥料。
黃腐酸是一種水溶性腐殖酸,業內公認的植物生長促進劑、肥效增進劑、土壤改良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有企業想生產礦源黃腐酸,但因幾十噸煤才能生產出一噸黃腐酸,投入大、污染嚴重,未能實現大規模生產。泉林通過秸稈提取的方式解決了這些問題。
“美國是從海藻中提取黃腐酸的,成本為17萬元/噸。從褐煤中提取,成本為2萬元/噸,而泉林用秸稈提取,成本不到3000元/噸。原來黃腐酸成本高,不能大面積施用。泉林模式把成本降了下來,使得黃腐酸肥料在農業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比旨斡泄靖笨偨浝碓瑤r告訴記者。如今,泉林集團生產的黃腐酸作為底肥、追肥、葉面肥等廣泛用于多種農作物,已在我國4000萬畝耕地面積上應用。
在高唐縣梁村鎮西張村的玉米地里,記者見到了山東省農科院和泉林集團合作的兩畝試驗田。隨手拔下試驗田里施過黃腐酸肥料的玉米苗,和未施過該肥的玉米苗擺在一起,區別立見:前者根系明顯更多,這意味著吸收土壤營養能力更強,葉面也更寬闊,說明光合作用更好,用尺量一量桿部,前者比后者粗了好幾毫米。
山東省農科院相關專家表示,如果常規施用化肥減少20%,同時施加10公斤黃腐酸水溶肥,每畝小麥產量和常規施肥差不多。在泉林集團董事長李洪法看來,黃腐酸肥料是一攬子解決秸稈焚燒、提升地力、農產品提質增產、化肥農藥減量的方案。
市場化收儲——破解秸稈收集難題
通過“劃片收儲、集中轉運、規模利用”秸稈收儲體系,建立了“企業+鄉鎮收儲中心+村級收集點+農戶”四位一體的收儲機制
一個企業一年要“吃掉”近200萬噸秸稈,而1畝小麥的秸稈可收集量約0.25噸。那么,200萬噸秸稈就是800萬畝小麥種植面積的秸稈可收集量。這么多的秸稈如何收進來?
泉林集團通過“劃片收儲、集中轉運、規模利用”秸稈收儲體系,建立了“企業+鄉鎮收儲中心+村級收集點+農戶”四位一體的收儲機制:在每村設立一個村級收集點,按合同約定,可獲得企業的專用收儲裝備、貸款擔保、保護價收購等支持,負責區域內秸稈打捆收集,向鄉鎮收儲中心交售;每30個村級收集點設立1個鄉鎮收儲中心,作為秸稈分散儲存地,按生產計劃進行有序調撥;最關鍵的是定價。泉林集團把秸稈收購價定在每噸600元左右,遠高于其他秸稈利用途徑的收購價,但與木材制漿相比仍然有成本優勢,調動了收儲人員的積極性。
高唐縣人和辦事處孫莊村村民張洪江就是一家村級收集點負責人,覆蓋了周圍七八個村的4000多畝地。他買了3臺打捆機,每臺秸稈打捆機可以跟隨兩三臺聯合收割機作業,農作物收割當天即可完成打捆離田,3天可實現周邊約1000畝土地的秸稈全部離田。
惠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是泉林集團旗下負責秸稈收儲體系的公司。公司總經理宋占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臺打捆機每年完成秸稈打捆250噸計算,村級收集點除去給予農戶補貼、短途運輸、油耗等費用,每噸秸稈可獲利140元,年最低可獲益3.5萬元;以5000噸的收儲中心為例,除去雨布、看管、土地使用、二次加壓、長途運輸等費用,每噸秸稈可獲利70元至120元,年最低獲益在35萬元以上。
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調研組指出,泉林集團的秸稈收儲和綜合利用,除了帶動收儲點農戶增收外,至少還可以帶動以下兩類農民增收:出售秸稈的普通農戶和秸稈收儲的雇工農戶。目前村級收儲點收購農民秸稈平均價格為每噸260元,按1畝地產小麥秸稈0.2噸、玉米秸稈0.25噸計算,農民光賣秸稈一項就可以實現畝均增收110多元;秸稈收儲的雇工農戶,主要獲得勞務收入和運輸業收入。據測算,收儲1噸秸稈可以帶來40元的勞務收入和30元的運輸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