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og6iz"></p>
  • <p id="og6iz"><del id="og6iz"><menu id="og6iz"></menu></del></p>

  • <acronym id="og6iz"><label id="og6iz"></label></acronym>

    關于印發山東省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更新時間:2015-07-17 17:00:09點擊次數:5554次字號:T|T





    魯經信循字〔2011〕627號

    關于印發山東省循環經濟發展

    “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省政府批準(魯政字〔2011〕273號),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攻堅時期,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加大措施,狠抓落實,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盡快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確?!兑巹潯仿涞綄嵦?,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貢獻。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山東省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推動全省循環經濟快速發展,進一步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和《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任務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發展,始終將其作為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全省上下緊緊抓住被列為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省的重大機遇,認真組織實施《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魯政發〔2007〕8號),加強對循環經濟理論、目標體系、實施途徑等方面的探索和不斷實踐,在資源開采、加工和消耗類企業中,涌現出一批循環經濟型企業,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初步形成。在重點園區和部分中心城市,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農業節水、節藥、節肥、節能、節地和廢物綜合利用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公眾的資源節約意識和循環經濟理念進一步增強。循環經濟試點省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十一五”循環經濟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序號

    指標

    單位

    2010年

    目標

    2010年

    實際完成

    1

    萬元GDP綜合能耗

    噸標煤

    1.03

    1.02

    2

    萬元GDP取水量

    立方米

    79

    65.50

    3

    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

    75

    89.54

    4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0.6

    0.61

    5

    每公頃建設用地產出GDP

    萬元

    130

    140

    6

    主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95

    95.1

    7

    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

    %

    65

    65.2

    8

    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率

    %

    75

    75.1

    9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10

    10.6

    10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65

    80

    11

    適宜農村沼氣用戶普及率

    %

    23

    23.6

    (一)加強政策引導,完善推進機制

    注重政策法規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了《山東省清潔生產促進條例》、《山東省節約能源條例》、《山東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等法規,出臺了《關于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意見》、《關于貫徹國辦發〔2010〕36號文件精神加強餐廚廢棄物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保障了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

    強化組織協調。明確了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為循環經濟主管部門。2006年4月成立了山東省政府節約能源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全省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全省各市和大部分縣(市、區)也都成立了節約能源辦公室,有專人負責推進循環經濟工作,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全省上下協同、橫向聯動、緊密銜接的組織推動體系。

    (二)開展試點示范,引領全面發展

    做實企業小循環。通過采用生態設計、清潔能源、清潔原料和清潔工藝技術,引進、研發關鍵鏈接技術,推廣清潔產品等措施,減少了資源能源消耗,形成了企業內部小循環。在鋼鐵、電力、化工、煤炭、造紙、有色、建材、輕工等領域,涌現出了濟南鋼鐵、山東泉林紙業等一批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典型企業。

    推動園區中循環。充分發揮園區內產業集聚效應,圍繞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產出,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了園區內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以及基礎設施的集成共享,成功培育了以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代表的循環經濟型園區。

    構建城市大循環。合理規劃區域內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整合各種要素,建立了產業耦合、系統復合、區域整合的共生體系,完善了廢舊物資的回收網絡及再生利用體系,構建了循環經濟區域大循環,青島、淄博等循環經濟型城市建設初見成效。

    (三)堅持多措并舉,提升實施效果

    突出抓好再制造產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再制造企業已達23家,復強動力、濰柴動力、泰山建能、富美科技、勝機石油等5家企業列為國家再制造試點企業,其中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最早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產、技術、營銷和管理體系,再制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引導企業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余壓、余熱等進行回收利用,推動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間產業鏈的延伸和耦合,實現廢物的綜合利用。充分發揮建材、冶金、電力等行業對廢物的消納作用,實現廢物的最大資源化利用?!笆晃濉逼陂g,全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730家,利用工業固體廢物2.5億噸,利用廢氣358億立方米,回用廢水4836萬噸,實現綜合利用產品銷售收入1490億元。

    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在濟南、淄博、煙臺、臨沂、兗州5市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試點工作,建立以社區回收為基礎的新型回收網絡,開辦各類再生資源交易市場,打造再生資源產生——回收——利用產業鏈,在全省形成了一批專門從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企業和園區。

    (四)破解技術瓶頸,強化科技推動

    積極打造循環經濟技術創新平臺。財政投入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支持以循環經濟為主要研發內容的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發揮潔凈煤、重型汽車、橡膠、生物制造等行業技術中心及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作用,加強行業共性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集中突破了一批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和循環生產的共性與關鍵技術。

    組織實施關鍵技術的產業化和示范推廣。通過現場會、技術裝備展覽會、節能技術設備展洽會等多種形式,推廣循環經濟重大技術成果1100項,實施了1500多項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偨Y完善了山東泉林紙業20萬噸秸稈清潔制漿及廢液資源化工程等“十大循環經濟示范工程”,推出了萊蕪鋼鐵集團等“十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二、“十二五”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攻堅時期,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有利因素

    1、戰略地位的提升,為循環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和載體。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把循環經濟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省委九屆第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山東省委關于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要求必須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全方位貫徹落實,大力推進相關實踐。

    2、資源環境問題的加劇,對循環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期間,全球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將日益突出,世界要發展,不僅要突破新技術、轉變發展方式,而且要使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化為可再生的豐裕資源,這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由于污染重、消耗多的粗放型產業比重仍然較大,資源、環境問題依然比較突出。資源總量和環境容量難以支撐現有生產方式帶來的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必須依靠發展循環經濟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控制成本,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3、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建設平臺

    “十二五”時期,我省將全面實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實施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省會城市群經濟圈、魯南經濟帶等重點區域帶動戰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海洋經濟結構,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范區和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這為我省循環經濟的發展打造了良好的平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要求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為主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成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示范基地,這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4、節能減排任務的強力推進,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省委、省政府繼續把節能減排任務納入各級領導政績考核內容,并將節能減排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級政府和各重點企業,繼續實施節能減排預警調控機制。同時,將出臺一系列更加嚴格的地方節能和環保標準,為循環經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不利因素

    1、循環經濟的產業和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內在動力不足

    “十二五”時期,我省產業結構不甚合理的問題在短時間內難以徹底解決,一些產業內部呈單線式發展,產業鏈條較短,沒有形成高度關聯和有效互補的循環經濟鏈網體系。發展循環經濟所需要的用于廢物利用、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技術創新體系還不夠健全,先進適用技術,特別是一些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共性和關鍵技術開發不夠。各產業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關系比較松散。

    2、循環經濟的人才缺乏,智力支撐不夠

    循環經濟高端管理人才、復合型研究人才比較缺乏,發展循環經濟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研發能力不強,循環經濟人才支撐體系不夠完善,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撐不足。

    3、循環經濟的投融資機制不健全,資金保障能力不強

    發展循環經濟對資金的需求大與資金投入少之間的矛盾突出,多元化、多形式的投融資機制不健全,流向循環經濟型企業的社會資金不多,多數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各級政府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扶持和有效的資金帶動力度不夠,省、市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有待于設立和加大額度。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以理念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突出“高效、生態”兩大主題,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長效機制,培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優化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產出率,減少或避免廢物的產生和排放,加快建設低投入、高產出、能循環、可持續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

    在生產過程中實施源頭減量化優先,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重視生產過程中副產品和廢物的再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強化廢物資源化,減少廢物產生和污染物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共贏。

    2、堅持統籌規劃、重點突出、整體推進的原則

    將循環經濟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以及有關專項規劃相銜接。突出循環經濟重點目標、重點任務、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把長期戰略和近期目標、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試點示范與系統普及結合起來。形成上下聯動、功能協調、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循環經濟促進機制。

    3、堅持政府推動、市場調節、公眾參與的原則

    政府充分運用政策引導、法規規范、技術標準和投資扶持等手段,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同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集約型、循環型、低碳型產業的發展。政府、企業和公眾承擔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濃厚氛圍,共同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4、堅持理念引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的原則

    通過輿論宣傳、培訓教育和典型引導,摒棄傳統的線性發展思維,樹立循環經濟理念。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瓶頸與需求,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充分引進先進技術,及時將創新技術和先進技術轉化為標準并推廣實施,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通過制度創新,激發循環經濟主體的活力,改變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引導資本、技術轉向有利于資源循環的方向。

    (三)發展目標

    經過五年的努力,全省形成較為完善的循環經濟運行機制和框架,建立起循環經濟政策法規體系、科技支撐體系、技術標準體系以及激勵和約束機制。形成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核心的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產業體系,產業生態化水平顯著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方式不斷優化,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明顯降低。公眾的循環經濟意識、綠色消費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提高。山東循環經濟各項工作均位于全國前列,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典范,有60家企業(園區)成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單位。

    到2015年,能源產出率達到1.18億元/萬噸標煤,比2010年提高20.41%;水資源產出率達到154.6元/噸,比2010年提高1.24%;萬元GDP取水量達到64.7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2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比2010年提高3個百分點;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68%,比2010年提高2.8個百分點;城市建筑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比2010年提高20個百分點;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比2010年提高9.9個百分點,適宜農村沼氣用戶普及率達到28%,比2010年提高4.4個百分點。



    “十二五”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目標指標

    類別

    指標

    單位

    2010年

    2015年

    資源產出指標

    能源產出率

    億元/萬噸標煤

    0.98

    1.18

    水資源產出率

    元/噸

    152.7

    154.6

    每公頃建設用地產出率

    萬元

    140

    165

    資源消耗指標

    萬元GDP能耗(按2005年價格計算)

    噸標煤

    1.02

    0.85

    萬元GDP取水量

    立方米

    65.5

    64.7

    資源綜合利用指標

    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

    89.54

    95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0.61

    0.63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82

    85

    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

    %

    65.2

    68

    城市建筑廢物綜合利用率

    %

    60

    80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10.6

    20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80

    96

    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率

    %

    75.1

    85

    適宜農村沼氣用戶普及率

    %

    23.6

    28


    四、發展重點

    按照源頭減量、過程循環、縱向延伸、橫向耦合、系統復合的循環經濟發展思路,結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等重點區域建設,突出“工業、農業、服務業、園區、社會”五大重點領域,優化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方式,加強上下游企業間的鏈接,推進產業間的協作和區域內的系統整合,積極探索循環經濟標準化模式,建設循環經濟鏈網體系,重點培育500家循環經濟示范單位、20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一)精心打造十二個重點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工業高端高質高效發展

    圍繞鋼鐵、有色、煤炭、電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造紙、紡織、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醫藥等十二個重點行業,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示范技術、示范項目、示范企業和示范模式建設,建立循環經濟工業體系,重點培育400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12種循環經濟示范模式,推動我省工業經濟向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益轉型。

    1、鋼鐵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優化生產工藝流程,實現源頭削減。推廣新一代鋼鐵制造流程,淘汰或減少高耗能工序。用循環經濟關鍵鏈接技術改造現有煉鐵、煉鋼、軋鋼等系統,推廣連鑄連軋、熱裝熱送、熔融還原煉鐵、低溫余熱利用等先進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創新廢物深度資源化技術,完善鋼鐵工業靜脈產業鏈。推廣應用轉爐、燒結余熱蒸汽發電技術,建立余熱——發電產業鏈。推廣煤氣干法除塵、現代粉體加工和新型生態建材生產等技術,建立鋼鐵——廢渣——建材、采礦——尾礦(礦渣)——建材產業鏈。應用高爐、轉爐冷卻水閉路循環技術,構建鋼鐵工業水資源梯級利用產業鏈。大力推進蓄熱式加熱爐等新技術,建立能源梯級高效利用產業鏈。

    充分發揮鋼鐵工業的鋼鐵生產、能源轉換、社會大宗廢物消納處理三大功能,以推進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建設日照鋼鐵精品基地為契機,構建以鋼鐵生產為中心,與交通運輸、外貿、石化、建材、能源等相關行業有機協調以及與社會生活共享資源的鏈網體系,著力培育鋼鐵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一)。

    2、有色金屬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強化有色金屬工業生產過程的源頭減量化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鋁行業中推廣管——板式降膜蒸發、多管道溶出等工藝技術。在黃金行業中加大細菌氧化、原礦焙燒、加壓氧化、高效閉路循環設備和節水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銅行業中重點發展綠色銅冶煉工藝技術,提高礦石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冶煉回收率、加工材成品率,減少有色金屬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產生和排放。

    突破有色廢物中貴金屬深度資源化關鍵技術,完善廢物綜合利用產業鏈。推廣從赤泥中提取硅、氧化鋁和苛性堿及貴金屬元素等深度資源化新技術,建立赤泥——硅——氧化鋁——堿——貴金屬、赤泥——硅——氧化鋁——堿——建材產業鏈。鼓勵銅冶煉渣提取鐵合金、陽極泥提取稀散金屬、電解液回收鎳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建立銅冶煉渣——鐵合金——微晶材料及礦渣水泥等環保建材、陽極泥——稀貴金屬和多金屬提取——深加工等產品產業鏈。推廣應用黃金工業礦渣和氰化尾渣的銅、銀、鉛等多元素回收利用技術,建立氰化尾礦——貴金屬、黃金礦渣——貴金屬等產業鏈。開發有色工業水利用優化集成技術,加強冶煉廢水的處理和尾礦排水的循環利用,建立水資源梯級利用產業鏈。充分利用冶煉煙氣及余熱,建立煙氣回收——硫酸——硫酸鉀聯產PVC、煙氣——熱電產業鏈,培育完善有色金屬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二)。

    3、煤炭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堅持黑色煤炭綠色開采、高碳行業低碳生產的理念,推行綠色化生產。加大礦井生產技術的清潔化改造,采用“保水開采”技術、邊角煤和薄煤層開采技術、煤炭洗選技術、“三下”采煤技術與減沉技術、采空區充填開采技術、煤與瓦斯共采技術以及減少矸石產生與排放等減量化技術,提高煤炭資源的采出率,實現產品升級無廢物、高效生產無排放、充填開采無沉陷的“三無”目標。

    創新煤炭工業的鏈接技術,擴展和完善煤基產業鏈。以煤炭采選和精深加工為主,上游加強與服務業、煤炭設備制造業的聯系,下游延伸與電力、煤化工、冶金等相關產業的鏈接,建立煤炭設備制造(服務業)——煤炭開采——電力,煤炭設備制造(服務業)——煤炭開采——煤化工,煤炭設備制造(服務業)——煤炭開采—冶金等產業鏈。

    完善廢物高附加值再利用產業鏈,提高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率。突破煤矸石高附加值再利用關鍵技術,建立煤矸石——熱電、煤矸石——土地修復、煤矸石——建材等產業鏈。加強礦井水、水熱資源雙重利用及其與太陽能高效復合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建立礦井水——熱泵(太陽能)——水熱資源利用產業鏈。推廣井下清污分流、水倉預沉等技術,實現礦井水的原位循環使用。加強煤層氣地面開采、采空區煤層氣抽采、低濃度煤層氣提純、乏風煤層氣利用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建立煤層氣——燃料、煤層氣——化工、煤層氣——電力產業鏈。以礦區地表塌陷的生態修復為重點,把固體廢物的利用和礦區生態建設相結合,形成煤炭生產與生態修復同步發展的良好運作機制,培育煤炭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三)。

    4、電力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推廣干除灰、水資源梯級利用等先進技術,加大煤炭、水等資源的消耗管理力度,實現廢物的源頭消減。采用超臨界及超超臨界機組,降低煤炭消耗,提高發電效率。加強對燃料的選擇和凈化處理,推廣潔凈煤技術,提高環保裝備水平,減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粉塵和灰渣的產生與排放。

    充分利用廢物和清潔能源資源,豐富電力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積極發展太陽能、核能、風能、生物能、沼氣等清潔能源項目,建立清潔能源——電力工業產業鏈。加大余熱、余能回收和循環再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發展熱電冷聯產、熱電煤三聯供等技術,搞好循環冷卻水供暖,建立電力工業能源梯級利用產業鏈。聯合配置新鮮水、中水、廢水資源,建立水資源高效利用產業鏈。推廣脫硫石膏生產硫酸、新型建材等新技術,建立脫硫石膏——硫酸、脫硫石膏——建材產業鏈。鼓勵灰渣用于市政建設、土壤改良及建材生產等項目的推廣,建立灰渣——建材、灰渣——肥料產業鏈,進一步發展電力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四)。

    5、石油加工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加快石油加工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石油煉制裝置的開工負荷和換熱效率,減少加工過程能量損失,降低石油加工業的生產能耗。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乙烯裂解爐,推廣新型催化劑、高效節能設備,全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與排放。

    強化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等上游產業與石油加工業的聯系,鼓勵催化、裂化與氣體分離裝置接續成龍,燃料油和化工產品復合成網,建立石油——烯烴——化工新材料特色產業鏈,重點培育石油——三苯——深度化工產品(醫藥、農藥、染料中間體、涂料)、石油——對二甲苯——對苯二甲酸聚酯切片(PET)——化纖產品、石油——鄰二甲苯——苯酐及其下游增塑劑產品鏈。

    創新石油焦氣化燃燒、干氣回收制氫、廢氣制硫磺、能量系統優化、重油乳化、高效燃燒等高值高效資源化利用技術,建立干氣制氫、廢氣制硫磺、能量梯級利用等特色靜脈產業鏈。普及應用催化裂化煙氣能量回收、火炬氣等回收利用技術,提高副產品及余熱、余壓、中水等的綜合利用率。建立催裂化煙氣——余熱回收、催裂化煙氣——煤氣生產——合成氨,以及廢水的深度處理與高效回用等產業鏈,豐富和拓展石油加工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五)。

    6、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加強化學工業的生態設計和生命周期評價。推廣清潔原料、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的煤化工、鹽化工、橡膠加工以及化肥工業的工藝技術,從源頭上減少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產生與排放量。

    鼓勵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化工產品的研發與生產,重點提升化學材料的技術層次,優化農藥、化肥等化工產品的品種結構,拓展新型精細化工產品品種,縱向延伸產品產業鏈。

    加快發展焦爐煤氣生產甲醇、合成氨等煤化工產品技術。發展以劣質煤和煤矸石為原料的煤氣化多聯產技術。加快推廣以高純鎂鹽和化學肥料為主產品的苦鹵綜合利用工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生產過程中的能量梯級利用和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降低物質消耗。強化化學工業與有色金屬、建材、冶金、紡織印染、造紙等產業的橫向鏈接,構建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六)。

    7、建材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推廣利用水泥窯處理城市垃圾技術、低氮、富氧、全氧燃燒、水泥生產粉磨系統技術、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等工藝技術,減少廢物的產生與排放。推廣高效節能細粉磨和助磨技術,提高水泥熟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廢物原料,延伸生產過程產業鏈。鼓勵企業利用煤矸石、頁巖、泥巖、粉煤灰等材料替代粘土配料,利用礦渣、粉煤灰、磷石膏、赤泥、銅渣、電石渣等工業廢渣,作為原料和混合材料生產水泥,建立工業廢渣——水泥產業鏈。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環保型輕質板材的新技術,建立農業廢物——建材產業鏈。鼓勵建材產品向深加工發展,推廣應用干粉砂漿、預拌混凝土。開發太陽能用玻璃、風力發電機用玻璃纖維布、節能保溫中空玻璃、新型墻體、裝飾裝修、功能性無機非金屬等新材料,拓展建材——環保、電子信息、物流等相關產業鏈。提升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推廣玻璃、陶瓷工業余熱利用技術,豐富和發展建材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七)。

    8、造紙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推行生態設計,鼓勵綠色原料、綠色助劑和綠色生產工藝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無氯漂白、化機漿廢水零排放等清潔工藝及本色非木漿等清潔產品。

    延伸產品產業鏈,提升造紙行業生態環境效益。合理使用麥草資源,適當利用棉桿、玉米秸稈、蘆葦、蘆竹等非木纖維漿原料,鼓勵使用廢紙資源,建立廢物資源化與再利用原料產業鏈。

    強化廢物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完善造紙行業靜脈產業鏈。推廣造紙廢水循環利用、廢蒸汽高效回收利用、厭氧污泥發電、黑液直接利用、有機廢物堆肥或焚燒、廢渣高值利用等關鍵技術,建立以廢水農灌、白泥脫硫、污泥堆肥、固廢做建材、沼氣發電為代表的特色再利用產業鏈,豐富和完善造紙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八)。

    9、紡織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從設計、生產到產品服務減少資源投入,實現紡織行業的廢物最小化。注重低碳設計,全面考慮產品生命周期的各方面,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大力推進甲殼素纖維、海藻纖維、黃(亞、漢)麻漿纖維、阻燃粘膠、高濕模量粘膠、高白/細旦/差別化粘膠和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等環保、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質纖維產業化進程。

    強化廢物回收利用,完善靜脈產業鏈。研發推廣染料回收和堿回收技術,實現染料、堿的回收利用。積極開展廢舊紡織纖維及廢舊聚酯瓶片的回收再生利用。將廢水進行分級處理和分步回用,構建水的梯級利用產業鏈。開展余熱回收利用,建立能源梯級高效利用產業鏈。

    利用企業鏈、資源鏈、產品鏈加強產業間的系統耦合,通過產業的“產需鏈接”,帶動化纖、農業、環保、醫療、廣告、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紡織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九)。

    10、裝備制造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利用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裝備制造業,推廣精密鑄造及機、電、液一體化等高新技術,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生產過程污染減排和資源能源節約。以農業機械、工程機械、機床工具、電工電器、儀器儀表、石化通用機械、機械基礎件、重型礦山機械、食品包裝機械、汽車及零部件、內燃機、輕工機械、紡織機械及其他機械等為延伸產品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前向加強與生態設計、后向加強與生態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的關聯,建立設計——裝備制造——服務的產業鏈。

    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和現代制造服務業,提高資源產出率。建設全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礦山機械設備再制造、辦公設備再制造、油井鉆探設備再制造示范企業。采用激光熔覆、電鍍熱鍍等表面修復技術對廢舊機電產品、關鍵零部件等進行資源化再生產,延長產品服務壽命,建立機電產品——修復再生——再利用產業鏈。支持企業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培育裝備制造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十)。

    11、新能源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大力研發光伏、光熱技術與產品,推廣太陽能光熱、光電與建筑一體化及農業生產太陽能高效利用技術,建立太陽能——建筑、太陽能——社會生活、太陽能——工農業生產等產業鏈。大力發展風電技術與設備,積極推進風電基地建設,建立風能——電力產業鏈。

    積極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推廣秸稈、燃料作物、食品加工殘渣、屠宰養殖廢物、居民生活垃圾的供熱和發電技術,大力推廣農村沼氣應用,建立生物質能——供熱、生物質能——發電產業鏈。

    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能、海洋能的高效利用為契機,強化與材料制造業、能源產業、技術服務業之間的聯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建立新能源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十一)。

    12、新醫藥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源頭削減資源能源消耗。應用高效分離與純化、超臨界萃取、過程自動化、微囊化及靶向化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醫藥工業技術水平,強化原料預處理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延伸產品產業鏈。依托農作物、畜禽和水產品、海洋資源、化學合成原料等多種原料,穩定生物制藥、海洋醫藥和化學制藥等原料供應產業鏈。

    提升廢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降低醫藥行業的資源環境風險。研發醫藥行業廢水深度處理技術,建立廢水——飼料蛋白——養殖業廢水梯級利用產業鏈。合理利用廢料、活性污泥,推進藥渣肥料化,建立藥渣(污泥)——肥料產業鏈。加強醫藥行業與農業、設備制造業、物流和醫療衛生業之間的聯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建立新醫藥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十二)。

    (二)積極培育六種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圍繞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發展,以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廢物綜合利用為抓手,重點培育20家循環經濟示范單位、6種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促進農業向無公害、綠色、有機、生態方向發展。

    1、“上農下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根據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區位、資源和環境特點,大力推廣“上農下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重點培育“上糧下漁”、“上林下漁”、“上菜下漁”、“上草下漁”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種養模式,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高。

    圍繞種植業,以鹽堿地綜合利用為特色,大力發展耐旱、耐堿、節水、優質、高產、生態種植業,推廣節水技術以及生物質能多層次利用和多能互補(秸稈還田、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栽培食用菌、秸稈青貯氨化等)等技術。圍繞林業,著力抓好速生豐產用林基地、特色經濟林基地、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圍繞畜牧業和草業,擴大鹽堿地優質牧草種植和生產,加快草食畜禽發展,著力推進草——畜——乳肉高效種養模式的建立。圍繞漁業,大力發展水產增殖業、健康養殖業和精深加工業,推廣工廠化封閉式循環水養殖技術,加快淺海灘涂和沿黃鹽堿澇洼地生態化改造、標準化養殖池塘改造和規?;_發,推進優勢特色水產品標準化生產,建設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水產品物流貿易中心,著力培育“上農下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十三)。

    2、“四位一體”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針對魯東丘陵地區土地負荷重、復種指數高、農業投入強度大等特點,鼓勵引導種養殖農戶之間加強聯合,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養業結合,通過生物轉換技術,在農戶庭院土地上、全封閉狀態下,將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連接在一起,建設“四位一體”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構建能源、生態綜合利用體系。

    在溫室內養畜禽,冬季利用溫室的保溫性,使畜禽的御寒能轉化為生長能。畜禽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可顯著增強溫室內蔬菜的光合作用及產量積累。畜禽糞便進入沼氣池,經發酵可產生沼氣。沼氣經過過濾除去有害氣體(硫化氫等)用于照明、燒水、做飯等,減少了燃煤對空氣的污染。沼肥經充分發酵,成為優質有機肥。蔬菜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可改善圈舍的環境。蔬菜的部分副產品可作飼料,不能作飼料的根莖葉可作沼氣原料,以減少植物殘體上病蟲侵染源,進而降低溫室內病蟲害發生率和農藥用量,形成生態良性循環的“四位一體”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十四)。

    3、“農林牧漁復合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針對我省魯西南地區中低產田分布廣、農業結構單一的特點,大力推廣“農林牧漁復合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種植業為中心,發展優質糧食經濟作物、無公害蔬菜、飼料作物,使種植業結構逐步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根據林相結構、林地布局、生態環境、現有技術、市場需求、區域特色及基礎設施的配套情況分別選擇適當的林下種植養殖模式,如林菌、林禽、林畜、林藥、林糧、林油、林菜、林草等模式。圍繞畜牧業,穩步發展生豬和家禽生產,大力發展牛、羊、兔等食草型畜禽養殖,推廣發酵床養殖畜禽技術,加快發展畜產品加工業,帶動飼料加工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漁業,推廣微孔增氧等養殖技術,建設自凈式生態漁業模式。畜禽糞便、塘泥等經處理形成有機肥為種植業增加肥料,產生的沼氣為居民提供能源,推動循環種養、生態養殖和綠色能源建設有機結合,農、牧、漁產品經加工后進入市場流通。同時,適度退耕還林還草,以草綠地、以草改土、以草養畜、以草養林,深度挖掘農林、農牧、林牧等不同產業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能力,形成農、林、牧、漁協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見附件模式十五)。

    4、“秸稈綜合利用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充分利用農村秸稈資源量大、面廣、利用價值高的優勢,以秸稈的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為主攻方向,構建“秸稈綜合利用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帶動種植業、飼料加工業、養殖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同步發展。通過一系列的轉化,終極產物以有機肥和農家肥的形式應用于農業生產,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循環利用。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產業,積極推廣“秸稈——食用菌——有機肥——種植”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在秸稈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方面,積極推廣“秸稈——沼氣——有機肥——果菜”循環經濟產業鏈,并加快秸稈收貯、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炭化、固化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將秸稈飼料化開發利用與發展畜牧產業相結合,大力推廣“秸稈飼料化(青貯、氨化、微貯)——食草畜禽——有機肥——種植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豐富和發展“秸稈綜合利用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十六)。

    5、“畜——沼——菜(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針對魯中地區家禽、生豬飼養數量大的優勢,大力推廣“畜——沼——菜(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養殖、種植和沼氣利用等方面的良性循環和增生利用。圍繞畜牧業,組建集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畜牧業生產體系,構筑乳品加工、畜禽肉加工企業群體,全面促進畜牧業發展。禽類糞便經適當處理作為家畜飼料,家畜的糞尿為沼氣原料,沼氣池隨時提供沼氣、沼渣和沼液,沼氣用于生活能源和為溫室增溫,沼渣和沼液為蔬菜作物和魚塘提供優質肥料,沼氣池上面建畜舍為家畜保溫退濕,家畜呼出的二氧化碳為蔬菜作物光合作用提供物質條件,蔬菜作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可清新畜舍內的空氣,家畜、蔬菜、沼氣池之間互補、互促,形成循環有序的產業鏈和生態食物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形成“畜——沼——菜(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十七)。

    6、“城郊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以濟南、青島等大中型城市需求為導向,在其郊區和外圍有計劃地培育城郊農業,加快蔬菜、畜牧、花卉、林果、優質糧食等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發展的步伐,以生產經營鮮活、優質、安全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為主,實現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在城鄉間、城市間的高效配置和循環再生,減少生活物資的運輸距離,培育不同類型的“城郊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十八)。

    (三)創新兩大特色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優化全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建立工業、農業、濱海、文化四個特色生態旅游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大循環經濟型物流園區建設,形成以旅游業、物流業、商貿流通業、會展業以及科技服務業為主導,餐飲服務業、房地產業等為基礎,第三產業與第一、二產業相互滲透、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循環經濟型產業體系,培育10家循環經濟示范單位、2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1、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倡導旅游消費過程減量化、資源化。積極開展“綠色飯店”創建活動,在酒店等消費服務場所取消免費一次性用品的提供,鼓勵使用可循環、能再生、易降解產品。改進酒店、旅游區能源供應結構,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發展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利用技術,推廣清污分流、中水回用技術,有效削減旅游業的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培育四大特色旅游產業鏈。發揮我省企業、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大力發展以工藝美術、食品、家庭用品、珠寶首飾等工業產品生產、加工過程為主體,以開發區、工業區、保稅區、港口等設備類工業企業為載體,培育和形成旅游業——工業產業鏈。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依托壽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園、煙臺農博園等發展農業觀光型生態旅游,帶動菜博會、果蔬會和食品博覽會等農業會展的發展,形成旅游和會展共同發展的格局,培育農業——旅游業——會展業產業鏈;充分利用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優勢,發展濱海生態旅游,帶動休閑、度假、海上觀光、漁家民俗游等特色旅游同步發展,培育濱海生態旅游特色產業鏈。深入挖掘齊魯文化,開發以孔子為代表的魯文化旅游、海洋文化旅游、大運河文化旅游、齊文化旅游等,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培育文化旅游——加工業產業鏈。

    以生態旅游業為核心,加快開發旅游產品及特色農產品,帶動特色農業、工業、餐飲娛樂服務業、農產品及花卉會展業的協同發展,促進生態文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十九)。

    2、物流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采用先進的物流管理和裝備技術,降低供應鏈一體化運作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強化綠色生產管理,實施工藝流程再造,減少廢料和污染物的排放,積極采用綠色、生態型物流包裝。支持物流企業淘汰落后裝備,大力推廣無線射頻識別(RFID)、電子數據交換(EDI)以及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用標準化和信息化綜合集成包裝、裝卸、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提高物流效率,建立節能環保型綠色物流服務體系。

    加強逆向物流的建設,提高廢物回收能力。加快發展產品與包裝物回收物流,完善廢棄物回收物流系統,促進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依托現有的正向物流供應鏈,強化廢物產生、回收、資源化利用信息網絡建設,構建逆向物流產業鏈,減少廢物流轉運環節,提高營運效率,消除環境風險。

    利用港口、資源、產業基礎等優勢,對現有的物流企業進行有效整合,培育壯大一批物流核心企業,優化物流產業布局。加快發展集商流、物流、信息流為一體的現代物流產業,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促進主導產業的共生發展,帶動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餐飲咨詢等服務業的發展,形成生產——流通——回收產業鏈,培育物流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見附件模式二十)。

    (四)著力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全面提升全省循環經濟聚集度

    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園區產業布局,鼓勵基礎設施和信息集成共享,實現企業間廢物及副產品交換利用、能量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梯級利用,著力培育8個綜合類、7個行業類、5個靜脈產業類,共20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1、培育八個綜合類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加強園區內企業自身循環經濟建設。從生產源頭加大生態設計、清潔能源和原輔材料使用的推行力度,減少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在生產過程中運用清潔工藝、低碳技術、過程優化控制技術等,建立起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產方式。對產品鼓勵合理包裝、循環再用以及資源再生,實現企業生產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依托園區的特色主導行業,注重產業鏈招商,建立企業之間的縱向鏈接關系,使上游企業的產品和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生產原料,實現資源的鏈式循環和延伸。高起點、高標準和高層次地引進相關“補鏈”企業,提高集中供熱(電)、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共享程度,建立園區循環經濟建設信息平臺,促成企業間的耦合共生協調發展,形成多行業、多產品、多鏈條的網狀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依托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高新區市北新產業園、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山東東阿工業園區、東營經濟開發區等,建設8個各具特色的綜合類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2、培育七個行業類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做強做大園區內的主導行業,突出行業循環經濟特色。圍繞主導行業,擴大原料來源和加工生產能力,完善上游產業鏈。充分發揮重點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提高技術含量,豐富產品品種,穩定主導產業鏈。大力發展后續產業,重點發展深加工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拓展產業鏈。鼓勵補鏈、支鏈企業的配套發展,形成企業聯合、過程耦合、鏈條穩定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依托山東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東魯北生態工業園、青島畜牧科技示范園、陽谷祥光銅業科技園、青島家電產業基地、德州新能源產業基地、鄆城煤化工工業園等,建設7個各具特色的行業類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3、培育五個靜脈產業類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加強園區內廢物的高值資源化利用。從廢物資源化和再生加工等方面,加強廢舊產品和廢物資源化的關鍵技術研發和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各種靜脈產業項目的實施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實現園區內資源、能源的集約利用、梯級利用以及基礎設施和信息的共享,實現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最大化和廢物資源化利用的全過程無害化。依托青島新天地靜脈產業園、煙臺資源再生加工區、臨沂金升有色金屬產業基地、濱州陽信龍?;w產業園、德州粉煤灰綜合利用工業園建設5個各具特色的靜脈產業類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五)同步推進循環型社會建設,改善人民生活質量

    強化公眾參與意識,提高全社會的資源環境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與循環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公共服務能力。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全方位推進循環經濟,切實把循環經濟理念、原則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等重大決策中,使社會區域內的物質代謝、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網絡。積極開展循環經濟型示范單位建設,以點帶面,促進全社會生產與消費方式的轉變,全省建成50個循環經濟示范單位(學校、社區、農村社區、城市)。

    1、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

    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理念。通過廣泛宣傳、示范、引導等手段,提高公眾的綠色消費意識。倡導理性消費,引導消費者自覺選擇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消費方式,自覺購買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環境標志產品等。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增強重復利用的意識,自覺抵制“白色污染”。

    實施綠色采購與綠色消費計劃。發揮政府的導向與示范作用,強化政府綠色采購,將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和通過ISO14000認證企業生產的產品列入優先采購計劃,不斷提高政府采購中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再生產品的比例。大力發展綠色交通,采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促使交通與生態融為一體,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宜人的綠色交通空間。積極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提倡使用環保型交通工具,加快推行清潔燃油汽車或單一燃料天然氣汽車、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汽車示范運行。

    2、強化循環型社會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水資源循環利用。合理使用地表水,限制使用地下水。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污水處理的管網配套,加快中水回用設施建設,提高中水回用率。建造雨水收集、下滲等基礎設施,推行雨污分流,提高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效率,新建和改造建筑物要建立非飲用水循環利用系統,科學配置地表水、地下水、雨水、中水等各種水資源,建立工農業生產、社會生活和生態用水的高效分質供水網絡系統,實現水資源的聯合調動、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推進廢物綜合利用。鼓勵家庭實施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建設小區垃圾分類回收站點,合理設置垃圾分揀中心,實施生活垃圾細化分類。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以及生活垃圾——有機肥生產產業鏈。嚴格醫療垃圾管理,消除環境風險。規范餐廚垃圾的回收和利用,提高對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強對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建立區域性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和廢舊物資回收中心,加強對廢有色金屬、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廢塑料、廢橡膠、廢舊鉛酸電池等的回收利用。建立再生資源信息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廢物資源化水平。

    3、大力發展綠色建筑

    繼續抓好建筑節能。完善建筑節能全過程閉合管理機制,嚴格執行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開展建制鎮和農村節能住宅試點建設。不斷加大既有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力度,組織實施“節能暖房”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認真做好國家和省級示范工作,積極創建低碳生態示范城市、低碳社區(小區)。積極推進公共建筑節能,穩步實施公共建筑節能改造,組織開展節約型校園建設。繼續深化墻材革新,大力發展以廢棄資源為主要原料的利廢型新型墻材。

    促進綠色建筑發展。加強綠色建筑政策、機制研究,建立完善政府主導和市場推動相結合的推廣機制。加強設計、施工、評價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大力推廣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的先進適用技術產品。積極開展綠色建筑星級評價標識,組織實施綠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設,推行民用建筑能效測評。

    4、積極推進循環經濟型示范單位建設

    創建綠色學校。將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理念和行動貫穿于學校的教學和管理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豐富學生的循環經濟專業知識,增強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意識,做到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庭、以家庭影響社會。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學校管理工作,改善校內建筑與環境建設,積極推廣節水型、節能型器具。

    發展低碳社區。在社區中,推廣使用節能環保型建筑材料、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建立社區垃圾分類回收清運系統和中水回用系統,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舉辦循環經濟專題知識講座與交流,興辦宣傳報欄、板報等,倡導低碳生產、低碳生活、低碳消費。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在農村傳播循環經濟理念,普及循環經濟知識。積極引導農村居民住宅集中建設,加快城鎮公用設施向農村社區延伸,加大農村道路、給排水、生產生活污水處理等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村服務設施。加強清潔能源使用,鼓勵農村沼氣池建設、太陽能利用,推廣秸稈氣化工程,實現人畜糞便、秸稈的集中利用和有效還田,改善農村社區環境。強化生活垃圾回收與綜合利用,有害垃圾實行強制性回收,減少農村社區環境污染。

    構建循環經濟型城市(縣、區)。制定科學合理的循環經濟型城市(縣、區)建設規劃,提高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完善循環經濟型城市建設的組織與管理體制。優化調整城市經濟發展結構,推動不同企業、產業、園區間的合作,實現生產、消費和流通三個環節的有機鏈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五、實施五大工程

    (一)循環經濟科技支撐工程

    著眼于構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共性關鍵技術、產業鏈延伸及耦合技術和產業間的系統復合技術,研發、轉化、推廣適應社會需求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關鍵技術。

    1、研發一批循環經濟關鍵技術

    在工業生產領域,加快研發生態設計、清潔原料、能源替代、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優化配置等源頭減量化技術,綠色化工、能源和水資源的梯級利用、能源綜合利用等過程循環技術,資源綠色開采、綠色再制造、共伴生礦資源綜合利用、“三廢”治理及資源化、余熱余壓高效利用等再利用、資源化技術。

    在農業生產領域,加快研發節水、節能和環保等農業循環經濟關鍵技術,重點突破農村面源污染、流域面源污染、水土流失與土壤污染防治技術以及農業廢物綜合利用等資源化、無害化技術。

    2、轉化一批循環經濟先進支撐技術

    圍繞十二個重點工業行業的發展,加快轉化石油、煤炭、黃金等重要資源的高效開采、分離和提取的成套關鍵技術、新型混合式海水溫差能利用技術等源頭減量化技術,中場強脈動卸礦回收技術等過程循環技術和銅冶煉渣提銅提鐵高效資源化技術、重金屬(汞、鎘、鉛、砷)廢水生物制劑法處理與資源化技術等末端資源化、無害化技術。圍繞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發展,加快轉化高產、優質、高效、抗病農作物新品種等源頭減量化技術,濱海鹽土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及水鹽調控技術等過程循環技術和用于污染控制和資源回收的源分離負壓排水技術、甜高粱莖稈制取乙醇技術等資源化、無害化技術。

    3、推廣一批循環經濟成熟適用技術

    重點推廣“拜耳法氧化鋁多管道溶出新技術以及雙螺旋卸料平盤過濾技術”等源頭減量化技術,“高效清潔耐磨耐蝕鎢基合金表面工程新技術”、“熱電煤氣多聯產技術”等過程循環技術,“利用赤泥提煉稀有金屬鎵和生產多種新型建材以及廢催化劑綜合利用技術”等資源化、無害化技術,以充填開采為主的煤炭資源綠色開采技術。

    (二)減量化工程

    圍繞能耗、水耗和資源消耗型重點工業,以構建區域層面能源梯級利用模式,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區域之間水資源梯級利用鏈網體系,提高資源產出效率、減少污染產生為重點,實施一批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工程,鍋爐等工業窯爐的節能改造工程,系統節能更新改造工程,熱電聯產等能量系統優化工程,生產節水改造工程,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工業過程水系統優化工程,金礦充填系統改造、生料磨及廢氣系統改造等減量化工程。計劃投資125億元,重點實施90個減量化項目。項目完成后,年可節約標煤104.1萬噸、節約新鮮水用量4546萬立方米。

    (三)再利用工程

    圍繞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工業機電設備、機床、礦采機械、鐵路機車裝備、辦公信息設備等再制造,繼續實施一批再制造項目。圍繞做好廢舊金屬、廢塑料、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利用,建設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計劃投資25.2億元,重點實施14個項目。項目完成后,年可再制造噴油泵27000臺、汽車關鍵零部件專用裝備835臺套、散熱裝置1.5萬臺、隔爆電動機及配件10萬套、礦用減速器及配件5萬臺套、數控機床800臺、液壓挖掘機1000臺、抽油桿200萬米。

    (四)資源化工程

    圍繞建材、化工、造紙、煤炭、建筑業、農業等,實施一批淀粉廢液生產沼氣、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礦井水綜合利用等廢水資源化工程,含氨尾氣生產硫酸銨、干氣制甲醇等廢氣資源化工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發電等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工程,建筑廢物生產新型建材等建筑廢物資源化工程,粉煤灰、污泥、陶瓷灰等生產復合新型材料,以及赤泥綜合利用、制漿固廢綜合利用等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工程,農林廢物培育食用菌、生產高密度纖維板、生產活性炭等農業廢物資源化工程。計劃投資396.4億元,重點實施179個廢物資源化項目。項目完成后,年可處理農業廢物356.6萬噸、建筑垃圾335萬立方米、工業廢渣1632.5萬噸、污泥39.6萬噸、礦井水660萬立方米。

    (五)循環經濟能力建設工程

    圍繞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和建設重點,以循環經濟基礎設施集成共享為目標,重點實施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廠再提高工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工程。以提高循環經濟信息服務能力為目標,組織實施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建設工程。以提高循環經濟決策和指導能力為目標,組織建設循環經濟研究與指導中心。以提高循環經濟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為目標,建設行業循環經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以增強全民循環經濟意識和提高參與積極性為目標,建設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基地。計劃投資21.9億元,重點實施27個能力建設項目。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規標準體系

    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進一步梳理現行的法規、規章、標準和規范,制定《山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環經濟法規制度體系。研究并建立我省循環經濟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統計和核算制度,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導向目錄和產業結構調整目錄,健全循環經濟型城市、園區、企業以及循環經濟示范工程等一系列地方性標準和技術規范,積極推動開展低碳相關標準研究和制定,使低碳標準化與循環經濟發展相結合,逐步形成完善的循環經濟標準體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促進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指導全省循環經濟發展。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和收費政策,鼓勵企業使用循環再生資源。完善循環經濟投資促進體系,將發展循環經濟由政府投資拉動為主變為以市場選擇為主。加大發展循環經濟的投資力度,每年篩選公布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向金融機構及社會各界推介。積極推進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建立綠色績效考核與監督管理機制。設立并不斷增加省、市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支持循環經濟的科技研究開發、循環經濟技術和產品的示范與推廣、重大循環經濟項目的實施、循環經濟典型的表彰獎勵等。

    (三)加快科技進步

    加大對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和推廣的支持力度,鼓勵政產學研合作,組建戰略技術聯盟,加強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研發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資源替代、共生鏈接和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推廣應用。加大用循環經濟關鍵鏈接技術改造重點工業的力度。發揮好高等院校及行業協會、學會、中介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大力開展循環經濟技術研發攻關和推廣以及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公共服務。

    (四)大力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由省內外循環經濟研究和技術專家組成的專家庫,充分發揮山東省發展循環經濟專家顧問委員會的作用,參與制定循環經濟中長期規劃和專項政策,開展循環經濟項目評估,提供循環經濟決策咨詢建議等。鼓勵企事業單位引進循環經濟高端管理人才、復合型研究人才。支持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設循環經濟相關專業課程,培養大批精通循環經濟的管理和技術人才。把對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培訓經?;?。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要在干部培訓中,不斷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相關課程的培訓水平。

    (五)搞好信息保障

    完善循環經濟技術研發、信息共享、交流等信息平臺建設,建立“三廢”綜合利用管控系統等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增加循環經濟特征指標的數據統計,建立有效的信息公開和共享制度,向社會發布有關政策、技術等方面的信息,加強信息交流,讓社會各方面能夠更及時地了解相關情況。豐富和完善山東省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內容,拓展物流服務功能,形成全省統一的物流信息化服務門戶,打造全省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的物流信息共享和交換體系,促進產業、企業間高效對接。

    (六)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金融、科研機構及社會團體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多種方式,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鼓勵科研單位和高等學校加強對國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關鍵技術的研究。利用產業導向和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國外智力、技術和資金支持,鼓勵外商設立循環經濟咨詢服務機構,積極開展有關項目的合資合作。加強與日韓在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爭取建立中日韓循環經濟示范基地。

    (七)強化宣傳教育

    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大力宣傳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科普知識和先進典型,營造循環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引導全民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不斷增強全社會資源節約意識,擴大公民有序參與。重視循環經濟的基礎教育和專業培訓,將循環經濟知識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建立省級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

    (八)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組織機構體系,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省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山東省發展循環經濟領導小組,建立健全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分工負責的協調議事制度。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組織協調機構,扎實推動本地循環經濟發展。同時,抓緊制定本地《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建立并實行各級政府及領導干部循環經濟目標責任制,將循環經濟指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全省各級、各部門和重點企業。加大監督考核力度,增強各級各部門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依法落實循環經濟表彰獎勵制度和違法追究制度,完善循環經濟激勵約束體系。





    (編輯:)
    網站首頁  | 客服中心  | 廣告服務  | 幫助信息  | 聯系我們
    在线播放国产女同闺蜜_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_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 <p id="og6iz"></p>
  • <p id="og6iz"><del id="og6iz"><menu id="og6iz"></menu></del></p>

  • <acronym id="og6iz"><label id="og6iz"></label></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