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循促會網4月20日訊 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是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志。國際一流灣區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以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為其最重要特征,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絡,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三大灣區/經濟圈城市,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快速發展的一個板塊。
環珠江口灣區/珠三角經濟圈。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是中國最發達的經濟區域之一。地理上包括香港、澳門和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慶、江門、中山和東莞等城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世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之一。
環長江口灣區/長三角經濟圈。長江三角洲,被譽為中國的“金三角”,核心城市為上海、南京、杭州。這里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2004年度統計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占全國土地的1%,人口占全國5.8%,創造了18.7%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2%的財政收入和18.4%的外貿出口,且年增長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環渤海灣區/環渤海京津唐經濟圈。渤海是一個內海,被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華北大平原“C”字形所環抱。沿岸13座城市,經濟輻射面積遍及大半個中國,并且是東北、華北、西北和華東部分地區的主要出???。從國外進口的設備、資金、商品從這里進入中國的北方市場。這些內陸腹地,涉及十幾個省和自治區,國民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40%。
陳吉寧強調,要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是發展轉型的動力,不是發展的“包袱”,不是財政的“包袱”,不是政績的“包袱”。好的環境質量與好的經濟質量是一致的。把環保作為機遇,下決心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空間布局,才能為好企業拓展發展空間;把環保作為“包袱”,就會延續粗放的發展方式,“溫水煮青蛙”,總有一天會在區域和全球競爭中死掉。與其被動地死掉,不如積極地應對。新形勢下,直面環境問題,不回避、不推諉,就體現了領導干部的擔當;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就是重要的政績;特別對環境敏感區、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最大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