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og6iz"></p>
  • <p id="og6iz"><del id="og6iz"><menu id="og6iz"></menu></del></p>

  • <acronym id="og6iz"><label id="og6iz"></label></acronym>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項領域 > 碳中和與團體標準

    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要把握好關鍵點

    更新時間:2015-07-15 10:34:52點擊次數:2819次字號:T|T

    編者按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第十五條明確指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種養業特別是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力度。這是由于我國農業資源環境正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已經日益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約束。不久前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第一條第三款也指出,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制定實施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案。為此,我們邀約相關專家,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以饗讀者。

    農業面源污染是我國農業生產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要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2014年,農業部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即“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量、基本回收利用秸稈、畜禽糞污、地膜”的新常態發展目標,制定了2020年愿景,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了新階段。

    監測評價方法有待完善

    面源污染通常是指污染物產生并無特定排放點,在自然降雨(融雪)沖刷作用下進入水體形成污染,具有廣域、分散、微量的特點,如農田、高爾夫球場等,所以又稱非點源污染。這些概念認識源于較早開展環境保護的發達國家,如美國、西歐等,其農業面源污染主要針對化肥、農藥、除草劑及水土流失等內容。

    我國在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實踐中,針對農村生產生活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制定了更為廣泛的界定。

    一是畜禽糞污。在國外畜禽糞污屬于點源污染,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畜禽養殖多以規?;B殖為主。我國則將畜禽糞污列為農業面源污染范疇,主要是考慮到我國散戶養殖較為普遍。畜禽糞污產生的污染量,是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主體。在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中,畜禽糞污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3個主要指標分別占到了農業源(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總排放量的95.8%、37.9%、56.7%。

    二是農村生活污水。國外農村生活污水屬于點源污染,主要因為發達國家城鄉差距小,基礎公共設施完善。我國將農村生活污水也劃入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因為我國90%以上的村莊普遍缺乏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向環境隨意排放。

    三是秸稈、尾菜、地膜殘膜等。這些也是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突出問題。秸稈、尾菜等主要是由于我國種植面積大、集中產生,又由于種植強度高、要求快速處理,使得這些原本的資源,由于用錯了時間、放錯了地方、采取了不恰當的方式處理,就成了污染。地膜殘膜形成的白色污染,是廢塑問題之一。我國農用塑料薄膜產量居世界首位,消費量占世界總量的62%。地膜殘膜污染也是我國特有的問題之一。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特征是污染物來源廣、范圍大,具有很大的隨機性、不穩定性和復雜性。受氣候、水文、地域條件的影響很大,污染物排放量數據不易獲得,不易被監測。在美國、西歐等國家,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監測數據累積,已經形成了符合當地氣候、水溫條件、農業生產實際的數據模型,再結合當年監測數據來模擬推算結果。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和治理起步較晚,還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數據模型和十分完善的監測網絡,監測方法上也在不斷探索改進中,這也是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薄弱環節。

    目前,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國農業源污染物排放總量較高,是因為現在的統計方法所掌握的并非直接或全部進入水體的實際污染量,而是相對容易監測和計算的污染物離開農田田塊或養殖場的數據,即污染物出田量或出場量。農業源污染物在進入目標水體之前,還有相當一部分將被農田溝渠、緩沖帶、濕地或下級農田所利用。

    農業面源污染可防可治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系統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以流域為目標逐步實施農業投入氮、磷總量控制,經過了約20年,取得了較明顯成效。進入新世紀后,我國也開展了形式多樣、卓有成效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驗示范工作。實踐證明,農業面源污染可防可治。

    測土配方施肥成效顯著。2005年農業部啟動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這項技術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圍繞“測、配、產、供、施”等環節,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實現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2005年~2013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近百億元,建設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縣(場、單位)2498個,技術推廣面積14億畝次,三大糧食作物氮肥當季利用率達到33%,比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實施前提高了5個百分點,投入量日趨合理。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分析,從2004年到2013年,我國糧食增產了28.2%,同期我國化肥用量增長了27.5%,這是自上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大范圍施用化肥以來,糧食增產速度首次跑贏肥料增長速度。

    農藥統防統治效果明顯。以促進農作物安全生產﹑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為目標,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技術來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措施。如保護天敵進行生態控制,使用生物農藥制劑、性誘劑等生物防治措施,使用誘蟲燈、防蟲網等物理防治措施,努力減少化學農藥,在必須使用時也優先鼓勵使用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截至2013年,農業部已在全國設立了106個國家級綠色防控示范區,輻射帶動綠色防控面積達5億畝以上,實施區農藥使用量下降30%以上。累計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12億余畝次,小麥、水稻重大病蟲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25%左右,項目區農藥使用量降低15%~25%。

    畜禽養殖糞污集中化處理明顯加快。我國相繼出臺了《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等法規和標準。農業部門針對畜禽糞污處理,先后開展了全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沼氣工程建設等項目,使得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糞污處理能力明顯提高。針對周邊配套農田面積不足、污水產生量大且處理費用高的傳統養殖場,從源頭減少污水產生,并通過污水氧化塘處理后就近農田利用和固體糞便堆肥處理后異地利用的方式,實現養殖場糞污減量和資源利用。在周邊配套農田、山地、果林或茶園充足的養殖場,養殖糞水經過沼氣處理或氧化塘處理后的肥水澆灌農田、固體糞便堆肥后還田或種植經濟作物等,通過畜禽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實現糞便污水的零排放和有機物、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循環利用。

    秸稈綜合利用有序推進。2013年全國秸稈總產量為9.6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8.19億噸。當年全國秸稈利用量約6.22億噸,綜合利用率達到76%,其中肥料化、飼料化、能源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分別占29%、27%、13%、4%和3%,剩余的秸稈被廢棄,其中部分被焚燒。目前,農業部門正積極推進秸稈全量化利用措施,先期以解決秸稈禁燒為目的,統籌區域內秸稈全量利用。此后,依據市場與技術發展,引導秸稈全量利用向更科學與合理的方式進行。如江蘇泗洪縣車門鄉,在可消納秸稈的基礎上,剩余秸稈通過配備農機農藝融合措施全部進行還田處理,以解決秸稈禁燒壓力;江蘇省太倉市通過新建秸稈育苗基質、裹包青貯飼料、生物質成型燃料以及秸稈科學還田等工程,引導秸稈全量科學利用。

    地膜殘膜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加大。自2012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在我國地膜用量大、殘留污染嚴重的地區啟動了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重點支持廢舊地膜回收網絡和再加工利用,建立了“推廣加厚地膜—人工或機械撿拾—分點收集轉運—再生加工再利用”治理模式。2012~2014年,國家累積投入近6億元,在新疆、甘肅等10個?。ㄗ灾螀^)的180個縣市開展了地膜回收利用項目,新增回收加工能力13萬余噸,新增地膜回收面積5000余萬畝。此外,農業部于2015年起開展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試驗示范工作,為從根本上解決地膜污染探索新的路徑。

    盡管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在局部地域、單個領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污染加劇惡化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這是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壓力大,20多億畝耕地,每年都不休息地工作;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起步較晚,目前引起水域富營養化的程度和廣度已經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們把畜禽糞污、秸稈、地膜以及農村生活污水等納入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領域。同時,我們還面臨著面源污染理論研究不夠、污染負荷估算模型缺乏、面源污染治理技術有待成熟、面源污染防治配套政策尚需完善等問題。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度遠超發達國家。

    理念和措施是關鍵

    化肥、地膜、畜禽糞污、秸稈尾菜等農業面源污染相關要素,本質上都不是有毒有害污染物,關鍵是應對理念和措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核心思路應該是,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充分發揮投入效能;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比例。

    首先,重點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農業清潔生產是農業面源污染的持續預防,是一種高效益的生產方式,既能預防污染,又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也專門圍繞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進行了研究示范,取得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防治技術。制定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清單的基礎已經具備。2014年,以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為首席科學家所領導的團隊,經過5年多試驗,在我國玉米、水稻、小麥這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實施了共計153個點/年的田間試驗,通過“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技術體系”應用,可使玉米、水稻、小麥單產平均分別達到944、566、596公斤/畝,比大面積農戶調查結果(玉米593公斤/畝、水稻467kg/畝、小麥467公斤/畝)高出87%、21%和28%。在大幅度增產的同時,不需要再增加氮肥投入,并可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以更低的環境代價獲得更高的作物產量。

    其次,支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F代生態農業的目標是適度投入、較高產出、較低排放、更多循環、極小污染。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做好3個循環。一是農業生產循環。主要是農業系統內部的養分、要素循環。扶持補貼種養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扶持補貼畜禽糞污、秸稈廢棄物還田或加工成有機肥還田的養分循環模式等。二是產業循環。應樹立系統推動農業產業與其他經濟產業大循環理念。石化產業(如化肥、農藥、地膜等)不能只把農業、農村作為銷售市場,還應加大農業投入品回收與綜合利用,包括農藥包裝物的回收利用、地膜殘膜回收利用等。并且應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鼓勵研發生產以農作物秸稈、淀粉為原料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如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塑料包裝物等,形成產業之間的物質循環。三是生態系統循環。要加強農田生態價值評估體系建設。征用農業用地,不能僅計算其地面作物產出的經濟價值,還要充分考慮其生態價值破壞、農戶就業社會價值的影響等。

    第三,提升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能力。截至目前,我國農業部門在全國設置了農田面源污染氮磷流失監測點273個、地膜殘膜監測點210個、畜禽糞污監測點25個。相對于我國廣大農業生產區域來講,監測體系還比較薄弱。應通過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支持,盡快實現動態監測,目標是形成半年或季度監測數據報告。監測內容也需要進一步拓展,要把農藥殘留監測、生態系統監測納入到監測內容中。監測方法也應進一步提升,從田塊指標向流域指標發展,建立符合區域土壤、氣候、水文特點的估算模型。在監測布局上,在堅持點面結合、面上擴點的同時,還應以流域或完整獨立生態系統為核心建立監測區,系統監測農業面源污染相關因子以及生態系統影響分析等。

    第四,穩妥推進農業資源環境休養生息。農業資源環境休養生息的空間是具備的。根據國家糧食局發布的調查,全國糧食在收割、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每年達到700億斤以上。同時,每年餐桌直接浪費也在500億斤以上。粗略計算,每年損失掉的糧食總量相當于1億畝以上耕地產量。如果能節約30~50%,就有條件每年讓2000萬畝~5000萬畝規模耕地用來休養生息,約占我國耕地的1%~2.5%。而且,每節約100公斤糧食就相當于減少了4公斤化肥、0.02公斤農藥、0.07公斤地膜的投入,減少了面源污染的壓力。此外,應加大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和農業資源環境補貼政策制定實施力度,鼓勵蔬菜、果品生產減少化肥、農藥投入,在重點流域、生態脆弱地區開展適度休養生息。實施農田等級管理制度,切實保護好優質農田,有重點地治理污染農田,基本農田可采取逐年、分批、少量的休養或綠肥輪作等。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

    (編輯:admin)
    網站首頁  | 客服中心  | 廣告服務  | 幫助信息  | 聯系我們
    在线播放国产女同闺蜜_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_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 <p id="og6iz"></p>
  • <p id="og6iz"><del id="og6iz"><menu id="og6iz"></menu></del></p>

  • <acronym id="og6iz"><label id="og6iz"></label></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