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電池、廢家電、廢汽車……含有多種高毒性物質,棄之不顧,是典型的環境殺手;綠色處理、循環利用,就是富含各種資源的"城市礦山"。
一個以電子垃圾回收利用為主導的循環產業鏈,展示著"城市礦山"開發利用的美好前景。格林美城市礦產循環產業園,正以其綠色轉型的模式,點亮美麗湖北。
3分鐘12道工序
報廢汽車變再生資源
一輛報廢小轎車,通過一道拱門,洗澡、吹干、稱重,打上電子標簽。車中殘留的汽油、柴油、潤滑油等被分別抽出,分類存儲到油庫,避免二次污染。隨后,拆輪胎、門窗、坐墊、發動機,引爆安全氣囊……一系列工序下來,最后只剩下車殼。
輪胎、門窗和有用的發動機部件,進行再制造;車殼、座椅被送往破碎機,破碎后的殘渣送進分選流水線,銅、鋁、不銹鋼、塑料等自動分類回收。
從整車到碎片,12道工序,3分鐘即可完成。在武漢陽邏經濟開發區的格林美城市礦產循環產業園,記者目睹了報廢汽車拆解的神奇。
基地負責人吳志剛介紹,工藝的核心設備,如拆解線、破碎機和分選線等全部進口。"通過電磁、X光、紅外線、渦電流感應等工藝,鋼鐵、銅、鋁、不銹鋼、塑料等不同材質分離回收,完全與國際接軌。"
每年,我省有大量廢舊汽車被野蠻拆解,采用簡單氣割甚至一把火燒掉,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殘油和氟利昂泄漏還污染環境。
致力于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格林美,吹響了向報廢汽車進軍的號角。去年9月22日,投資12億元、占地600余畝的華中地區最大報廢汽車處理基地在陽邏試運營,年處理能力達10萬輛。"廢舊汽車蘊含豐富可再生資源。"吳志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輛汽車1200公斤計算,蓄電池等需要預處理的部件約為 100公斤,其余1100公斤均為可回收的資源量。其中,鋼鐵占比約70%,高密度材料占比約5%。
吃進垃圾吐出寶物
電子廢棄物"吃干榨盡"
在"吞"下更多報廢汽車前,格林美已將電子廢棄物"一網打盡"。
在荊門格林美城市礦產循環產業園,記者看到,一臺廢舊電視機,經過外殼拆解、顯示器熒光粉收集、電路板零部件拆解等工序后,變廢為寶。塑料等被加工成塑木型材,電路板中的金、銀等各種金屬被提取用于再生產。
荊門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柳濤告訴記者,塑木型材年出口量1萬多噸,出口到法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國內,漢口江灘、南京中山陵等地都使用了這種變廢為寶的環保型材。
一塊手機電池,處理不當可污染5噸水體或者0.5平方米土壤,但其中的鋰是稀有金屬;手機電路板含有千分之三的黃金,含量遠超一般的金礦。"我們一年從電子垃圾中煉出的銅有3萬噸。在省內僅次于大冶,是全省第二大‘銅礦’。"柳濤說。
不止電視機、手機,冰箱、電腦等電子廢棄物,在格林美生產線上,也一一被"吃干榨盡"。
一組數據令人振奮:荊門循環產業園每年回收鈷資源3000噸,占全國總量30%以上;回收鎢資源3000噸,占原鎢開采量8%以上,成為中國最大的鎢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回收報廢線路板2萬噸,占全國總量的20%。"每三個手機中,就有一個裝著格林美循環再造的電池材料。"柳濤說。
終端循環開發,初端倡導環保。在武漢及周邊地區,格林美設立3R循環消費社區連鎖超市,集低碳產品銷售、二手商品寄售與再生資源回收于一體,倡導綠色消費、循環消費,將低碳、循環的理念植入人心。
瞄準"再生制造"循環之路無止境
循環之路,沒有止境。
去年11月,格林美與日本HONEST、三井物產在漢簽署協議,投資4000萬元打造世界頂級的報廢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項目。依托陽邏基地,進行啟動馬達和交流電機再制造,預計年產量36萬件,年產值約2億元。"拆下來的汽車發動機,進行重新加工制造后,再投回市場。"格林美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程接受規范的質檢監督,在產品上明確標明原廠及再生信息,可投放到修車市場上。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節能降耗,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在歐美,再制造的汽車零部件約占汽車售后服務市場的50%。汽車再制造零部件與制造新品相比,資源利用率可提高90%左右。
按國際通用每年7%的報廢率計算,武漢市每年有近10萬輛報廢汽車。"再制造發展空間巨大,目前我們正在等待商務部批復。"該負責人說。
格林美規劃,武漢城市圈再生資源大市場與湖北鄂中再生資源大市場,今年上半年將正式投入使用,實施再生資源的集約化回收與分揀。
去年底,行業內唯一的國家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荊門循環產業園掛牌落戶。"這不僅是對格林美的肯定,也是對湖北循環產業發展的肯定。"格林美公司董事長許開華表示,該中心落戶湖北,將推動湖北做強做大電子廢物循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