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og6iz"></p>
  • <p id="og6iz"><del id="og6iz"><menu id="og6iz"></menu></del></p>

  • <acronym id="og6iz"><label id="og6iz"></label></acronym>

    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專家觀點

    溫宗國:疫情后我國要保持綠色發展的愿景和定力

    更新時間:2020-08-13 14:13:43點擊次數:2869次字號:T|T

      高質量發展、綠色復蘇的大方向沒有變,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決心不能變,反而是要借這個機會補短項、強弱項,加強向清潔能源轉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恢復生物多樣性。




      7月17日,《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學術委員會云集線上,展開了一場以“可持續發展與高質量復蘇”為主題的精彩研討。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綠色發展的影響作了主題發言,提出:在經濟社會遭受重創的大環境下,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復蘇的大方向,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理念,堅定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以下為發言的主要內容:


      新冠肺炎疫情對于我國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都產生了影響。首先是引發了全球產業鏈重構,嚴重影響我國產業生態。疫情期間導致的工廠停工和上下游產業鏈中斷,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對于產業布局的重新考量。

      進入后疫情時代,從短期來看,逆全球化趨勢比較明顯,甚至是不可避免,將對我國制造業和全球產業生態鏈帶來比較大的沖擊。為了維持經濟增長速度和就業崗位,我國勢必要促進消費和擴大投資。

      新形勢對我國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趪H國內形勢的分析,我們認為“十四五”對于綠色發展要有新的要求和考量。

    “十四五”階段要堅持和強化綠色發展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從國內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時間內造成的嚴重沖擊,比過去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的沖擊更加深刻。這進一步表明生態環境領域迫切需要有及時、有序、高效的響應。包括: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環境、人類健康之間的聯系;加強對生活垃圾、醫療廢物和危險化學品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開展強有力的全球治理,等等,使我們未來社會更具有韌性和可持續性。

      雖然我國取得了疫情控制的階段性成果,但是這次也暴露了我國在特大災害面前生態環境治理應對的“短板”,包括醫療廢物和廢水次生環境污染處理,疫情時期環境暴露健康風險評估等應急技術的儲備,對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和生命系統關系的研究都還遠遠不夠。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國要繼續堅持和強化綠色發展目標。

      世界各國在疫情面前都在進行選擇和權衡,生態環境監管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合理平衡是危機狀態下的重大課題。2019年12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綠色新政》,明確了2050歐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發展的增長戰略。

      在我看來,《歐洲綠色新政》本身就是一個新的增長戰略,即如何把歐盟轉變為公平繁榮的社會以及富有競爭力的資源節約型現代化經濟體,尤其是明確提出2050年歐盟溫室氣體達到凈零排放,并且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脫鉤的目標。

      近期,歐盟再次表示疫情之后歐洲將繼續遵循綠色發展的道路前進。與此同時,歐盟27國首腦研究決定請歐委會和歐洲央行著手制定與《歐洲綠色新政》相契合的經濟復蘇行動計劃路線圖??梢哉f,國際上對疫情后的發展方案和模式依然是堅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
     

    我國經濟綠色恢復的對策與建議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基于以上國內國際兩個方面情況分析,對于中國經濟的未來復蘇和恢復提出4個方面的思考和建議。
      第一,在經濟復蘇過程中保持綠色、包容、韌性發展的戰略定力。從現在來看,盡管疫情可能會拉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進程,增加波動和反彈,但是也要充分認清和遵循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保持綠色、包容、韌性發展的戰略定力。
      推行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和未來全球各國的共同愿景。盡管我國現在面臨新冠疫情危機和國際博弈格局的挑戰,但是高質量發展、綠色復蘇的大方向沒有變,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決心不能變,反而是要借這個機會補短項、強弱項,加強向清潔能源轉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恢復生物多樣性。
     
      第二,進一步強化綠色產業和科技創新作為綠色發展的制高點。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綠色發展理念將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世界正處于新舊技術范式的轉換期,倒逼技術創新、產業轉型、污染減排。例如,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將呈現清潔化、低碳化和數字化特征;新能源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必然會引領能源領域的革命,改變現有能源與排放結構。全球主要國家進入以綠色發展引領全過程污染控制的新階段,以保障人類和生態健康為目標深化生態環境治理,以綠色創新技術研發應對全球環境挑戰。
      我國應抓住本次技術范式轉換帶來的機會窗口,在技術突破和發展模式上做出合理調整,這是決定能否實現超越的重大挑戰。要把壯大綠色產業和科技創新作為協同經濟轉型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核心驅動力,積極推動綠色替代技術創新,加快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競爭的制高點。
     
      第三,謹防短期政策帶來的長期鎖定效應,將短期刺激增長的目標和中長期綠色轉型的目標相結合。短期來看,2020-2021年的重點是拉動經濟和投資,要特別關注包括新基建在內等投資可能會對未來20~30年的經濟、社會、環境帶來不可逆的結構性沖擊。因此,對這些投資項目和環境影響有必要進行審慎的評估,避免造成長期高碳鎖定效應,尤其是防止投資流向高碳產業或者產生不可持續影響的產業。
      在制定“十四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的關鍵期,應進一步完善綠色發展指標,在國際博弈和疫情后時代拓展、優化其內涵和外延;把綠色理念融入到經濟發展、城市規劃、社會治理中,提高全民綠色生活和消費意識;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避免傳統行業、高耗能項目“一窩蜂”發展,推動新基建與傳統基礎設施的融合,提倡開展新基建的效率革命,注意考慮這些新基建項目對未來能源消耗(數據中心等)的影響。
     
      第四,防止現有國際沖突進一步擴大化,爭取在綠色發展中尋求最大的共識和合作。生態環境問題的全球博弈日益復雜,各方利益訴求不同導致分歧多元化,參與各方利益博弈復雜多變,但全球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共識逐步形成,國際合作日益廣泛。應對突發疫情存在一些不利局面,其實全球仍需要大國合作、發揮領袖作用,尤其是中美、中歐之間的合作。
      綠色發展理念將深刻影響全球發展觀、價值觀和文化觀,影響各國經濟活動和跨國間投資和貿易,綠色壁壘和環境約束逐步增強,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國際制度構建和各國合作行動,將加快推動形成新的全球治理機制。
      全球正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當務之急是推動世界各國考慮對人類社會長遠的、全球性挑戰。特別是當前階段,在生態環境、生物安全健康、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等全球變化和協同治理得到全球普遍關注的背景下,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有很好的實踐和國際話語權。
      在“十四五”期間,把我國生物安全、氣候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樣板,進而對這些優秀經驗進行系統總結,在全球環境治理中講好中國故事,拓展綠色發展路徑,與世界各國尋求更廣泛的共識。


    (編輯:admin)
    網站首頁  | 客服中心  | 廣告服務  | 幫助信息  | 聯系我們
    在线播放国产女同闺蜜_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_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 <p id="og6iz"></p>
  • <p id="og6iz"><del id="og6iz"><menu id="og6iz"></menu></del></p>

  • <acronym id="og6iz"><label id="og6iz"></label></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