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重要議題,中國將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全國兩會也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包括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在此發展背景下,結合鄉村振興的總體部署要求,促進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對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來說至關重要。
一、農業領域溫室氣體清單國際標準
目前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國際標準主要有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GHG Protocol(溫室氣體核算體系)、ISO 14064等。
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基于國家尺度,涵蓋的排放活動較為籠統,未對鄉村碳排活動進行細致歸類。其中,“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部分與鄉村碳排聯系最為緊密,但對于農業生產,該清單僅停留在土地利用類型層面,未對各項農業活動以及農業物資使用等進行分類?!澳茉础?、“工業過程和產品使用”、“廢棄物”等部分也與鄉村碳排相關。
GHG Protocol(溫室氣體核算體系)《農業指南》是對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標準的補充,涵蓋了所有農業子部門,包括牲畜、農作物生產和土地用途變化。該指南旨在建立適用于農業眾多子部門的通用框架,可以很大程度上用于開發溫室氣體清單。該指南將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源分為機械及非機械兩大類,如下表所示:
表1 GHG Protocol《農業指南》農業排放源分類
以上國際標準雖未對鄉村尺度碳排放源類型進行進一步分類,但對于鄉村碳排放源清單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鄉村碳排放源及碳匯主要類型
碳排放源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源,既源自自然界,也源于人類的生活以及生產活動。與之相對的概念碳匯則意為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目前,國家尺度的碳排放相關研究和標準已相對成熟,而鄉村尺度的碳排放源及碳匯清單尚未建立。參考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等國際標準以及現行文獻,鄉村碳排放源大致可分為鄉村經濟產業和鄉村生活兩大類。鄉村經濟產業包括農業生產(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工業生產、第三產業等。其中,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電力灌溉、農業機械使用、水稻等種植排放等農業活動,以及動物糞便、秸稈燃燒等有機廢棄物處理是鄉村二氧化碳的重要來源。此外,鄉村居民家庭生活引起的碳排放包括直接能源消及間接能源消耗。鄉村碳匯則可分為自然環境與農田管理。其中,自然環境包括林地碳匯、草地碳匯、濕地碳匯、農地碳匯等,而農田管理則包括農作物秸稈還田、農用土地種植林木等。
鄉村主要碳排放源、碳匯具體細化分類如下表所示。
表2 鄉村主要碳排放源清單
表3 鄉村碳匯清單
三、低碳鄉村建設路徑
應對鄉村生產生活引起的碳排放,需從減少碳排放源、增加碳匯兩方面入手。鑒于農村農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為合理高效利用農業資源,開展可持續的農業,國內外已經做了許多嘗試。其中,減碳的方式主要包括建設鄉村清潔能源體系、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農業技術發展節約型農業等。增匯則主要有改善農業管理、植樹造林等多種途徑。為促進減碳增匯,循環農業是一種廣為使用且行之有效的農業生產模式。
(一)減少碳排放源的路徑分析
減少鄉村碳排放源、降低鄉村碳排可著眼于建設鄉村清潔能源體系、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發展節約型農業三個維度。
圖1 減少鄉村碳排放源的路徑分析
秸稈、畜禽糞便等生物質可生產生物天然氣、生物液體燃料、燃燒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通過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廢棄物可以轉化為可再生能源,用于鄉村居民日常生產生活,可以抵扣鄉村生產生活使用過程中化石能源的排放。
同時,應提升農業核心技術,完善灌溉設施,減少使用化肥、農藥,發展節水、節能的節約型農業。建立并完善水稻栽培供水管理系統、農場糞便管理系統、反芻動物管理系統等,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刹捎盟鹃g歇灌溉、提高肥效、改善動物健康和飼料消化率等措施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二)增加碳匯的路徑分析
增加碳匯的路徑主要可分為改善農業管理和植樹造林兩大方面。
圖2 增加鄉村碳匯的路徑分析
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人工種草和草畜平衡等為農業管理中常用的手段,可以提高農田和草地固碳增匯的能力。通過提升農田草地中有機質,增加吸收溫室氣體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實現農田碳源到碳匯的轉變,達到固碳增匯的效果。
除此之外,還可通過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提升鄉村森林碳匯。如安徽省馬鞍山市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加大鄉村荒山荒地造林綠化。盤活森林資源,并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弘揚森林文化的同時發展綠色經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森林碳匯,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三)循環農業的最佳實踐
循環農業重點在于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促進種養循環、農牧結合、農林結合等,通過廢棄物再利用提高減少碳源。往往因地制宜地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以及“稻魚共生”、“豬-沼-果”、林下經濟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循環農業主要包括農業種養結合、立體復合循環、廢棄物再利用、減量化等多種模式。
表4 循環農業模式及簡介
循環農業模式 |
簡介 |
農業種養結合 |
“以種帶養、以養促種”,將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加工業聯系在一起,通過增加畜禽飼養和沼氣池厭氧發酵,將傳統的單一種植和高效飼養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養殖廢棄物轉化為優質有機肥、燃料或其他可供利用的原料。 |
立體復合循環 |
在空間上多層次和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能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的各生物類群(如林木、農作物、魚、藥材、食用菌等)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太陽輻射能、土地資源、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又為農作物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和生物產品的產出,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7]。 |
廢棄物再利用 |
種養廢棄物再利用。如秸稈還田培肥地力、秸稈氨化后喂畜、秸稈替代木材生產復合板材、利用桑樹修剪下的枝條種植食用菌、利用畜禽糞便生產微生物有機肥、將花生殼粉碎加工成細粉再利用等。 |
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循環利用。如稻米加工企業可以利用優質稻米為原材生產精制米、米粉、米淀粉。產生的稻殼可作燃料,米漿水中可提取淀粉,再從淀粉中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過濾后的水送養豬場喂豬。養豬場有機肥施入企業的稻米生產基地。 |
|
減量化 |
按田間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精準地管理土壤和各項作物,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農業投入(如化肥、農藥、水、種子等)以獲取最高產量和經濟效益,減少使用化學物質,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優質的高產出和高效益,也稱為“精準農業”。 |
以浙江湖州?;~塘為例,分析其減碳增匯的作用原理。該系統既屬于農業種養結合,又可實現立體復合循環以及廢棄物再利用。?;~塘,即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種植桑樹,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餌料,以塘泥作為桑樹肥料,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結構或生產鏈條,構成了桑、蠶、魚三者之間密切的關系。這種模式對系統外環境基本無污染,還可以增強土壤肥力,減少化肥使用量,并實現系統內部廢棄物“資源化”,起到保肥和增肥的作用。能把多余的碳素固定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四、綠色金融支持低碳鄉村建設
目前,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及服務不斷創新。在當前綠色金融相關目錄中,部分指導已能有效支持低碳鄉村建設。以《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征求意見稿)為例,根據本文對碳排放源和碳匯的梳理,該目錄中直接或間接支持低碳鄉村的項目如表5所示。其中,“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產與替代”、“畜禽養殖廢棄物污染治理”、“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綠色畜牧業”、“綠色漁業”、“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產業”、“碳匯林、植樹種草及林木種苗花卉”等項目直接支持農業農村領域減碳增匯。
表5 《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征求意見稿)中支持低碳鄉村的項目
領域 |
項目名稱 |
說明/條件 |
|
一、節能環保產業 |
|||
1.3污染防治
|
1.3.1先進環保裝備制造 |
1.3.1.1 水污染防治裝備制造 |
城鎮、農村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處理與再生利用、回用裝備,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防控治理與修復裝備,清淤機械、排水管網維護檢測裝備、海綿城市建設配套裝備、城鎮雨水收集與處理裝備,飲用水安全保障及漏損控制裝備等裝備制造及貿易活動。裝備技術水平鼓勵達到有效期內《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17年版)》《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裝備技術目錄(2017年版)》等相關政策和規范要求。 |
1.3.1.3 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裝備制造 |
礦山復墾與生態修復裝備、農用地土壤污染修復裝備、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等裝備制造及貿易活動。裝備技術水平鼓勵達到有效期內《土壤污染防治先進技術裝備目錄》(2017年公布)、《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裝備技術目錄(2017年版)》等相關政策和規范要求。 |
||
1.3.2水污染治理 |
1.3.2.1 良好水體保護及地下水環境防治 |
通過統籌使用截污治污、植被恢復、生物緩沖帶建設等工程措施,報廢礦井、鉆井、取水井封井回填等污染防治工程措施,開展的江河源頭和Ⅲ類及以上水質江河湖庫、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備用水源建設、水源涵養和生態修復建設工程,以及石油化工、礦山開采、農田等區域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和污染治理、地下水保護活動。 |
|
1.3.4土壤污染治理及其他污染治理 |
1.3.4.3 農用地污染治理
|
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與監測、風險評估,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安全利用、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以及治理與修復效果評估等活動。
|
|
1.3.5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
1.3.5.1 農林草業面源污染防治 |
通過源頭控制、過程阻斷、末端強化等綜合防治措施,減少農田污染和農業廢棄物污染的活動;測土配方施肥,農田氮磷攔截與再利用等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應用活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及綠色防控專業化服務;糞污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畜禽規?;B殖和糞污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等設施建設和運營。 |
|
1.3.5.2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
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而進行的綜合治理工程,如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農村河道綜合治理、廁所糞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營等。 |
||
1.5資源綜合利用 |
1.5.1資源循環利用裝備制造 |
1.5.1.8 農林廢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裝備制造 |
利用秸稈、畜禽糞污、農村廁所糞污等農林廢棄物生產發酵飼料、沼氣、生物天然氣、固體燃料、有機肥料等產品的農林廢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裝備制造及貿易活動。 |
1.5.3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 |
1.5.3.1 城鄉生活垃圾綜合利用 |
生活垃圾、餐廚廢棄物、城市污泥、建筑和交通道路、橋梁拆除廢物等資源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和運營。如生活垃圾分揀處理設施建設運營、垃圾焚燒電站建設運營,餐廚廢棄物加工生產有機肥、生物柴油設施建設和運營等。 |
|
1.5.3.2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
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尾菜、農產品初加工剩余物等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和運營。如農作物秸稈生產生物質成型燃料設施、畜禽糞污生產沼氣設施等設施的建設和運營。 |
||
1.5.3.3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綜合利用 |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綜合利用設施建設運營。如污泥土地利用(土地改良、園林綠化、林用、農用等)活動,以及焚燒發電(供熱、熱電聯產)、建材加工設施建設運營等其他各類污泥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和運營。 |
||
二、清潔生產產業 |
|||
2.2綠色農業 |
2.2.1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
2.2.1.1 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產與替代 |
通過農藥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系統改造升級、環境友好型農藥研發生產等措施,生產及在農業生產中使用符合有效期內《種植業生產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主要品種名錄(2016)》等國家和行業政策優先支持的高效低毒低殘留品種農藥的活動。 |
2.2.1.2 畜禽養殖廢棄物污染治理 |
通過畜禽養殖場清潔化養殖改造、養殖廢水、糞污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設施建設、空氣污染防治設施改造和建設等手段,治理畜禽養殖廢棄物污染的活動。 |
||
2.2.1.3 廢棄農膜回收利用 |
廢舊農膜機動和固定回收站點建設、運輸和儲存系統建設,以及利用廢舊農膜生產再生顆粒、防水防漏材料、塑料編織袋、裂解油等生產設備制造和生產設施建設和運營。 |
||
三、清潔能源產業 |
|||
3.2清潔能源 |
3.2.1新能源與清潔能源裝備制造 |
3.2.1.3 生物質能利用裝備制造 |
秸稈、稻殼等農業生產副產生物質資源收集、粉碎、運輸和儲存設備,生物質發電、供熱裝備,沼氣、生物質燃氣生產裝備,生物質固液體燃料生產裝備等裝備的制造及貿易活動。 |
3.2.2可再生能源設施建設與運營 |
3.2.2.3 生物質能源利用設施建設和運營 |
以農林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等生物質原料發電、供熱,生產燃料乙醇等生物質液體燃料,以及以地溝油等餐廚廢物為主要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等產品的設施建設和運營。 |
|
3.2.3清潔能源高效運行 |
3.2.3.6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工程建設和運營 |
對化石能源燃燒和工業過程排放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利用或封存的減排項目建設和運營。 |
|
四、生態環境產業 |
|||
4.1綠色農業 |
4.1.1農業資源保護 |
4.1.1.1 現代農業種業及動植物種質資源保護 |
以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農作物種業育繁推產業化工程,良種示范區,研發平臺、服務平臺等建設,以及動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保護及管理工程。 |
4.1.1.2 農作物種植保護地、保護區建設和運營 |
在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區域因地制宜開展的零星分散耕地整合歸并、土地復墾及耕地提質改造工程;在永久基本農田開展的退化耕地綜合治理、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耕地質量提升工程;耕地占補平衡項目中被占用耕地表土剝離用于新增耕地、劣質地或基本農田整備區耕地土壤改良工程,以及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耕地保水保肥、污控修復等活動。其中,禁止開墾、復墾嚴重沙化土地,禁止在 25 度以上陡坡開墾、復墾耕地,禁止違規毀林開墾耕地。 |
||
4.1.1.3 林業基因資源保護 |
林業基因(遺傳)資源調查、監測與信息化平臺建設,林業基因(遺傳)資源收集與保存工程(原地或異地保護、保存設施、保護區建設等),鄉土樹種、經濟樹種、速生樹種的育種、馴化和生物勘探工程,良種利用工程,侵入物種防控等符合國家、行業相關政策、規范、標準的林業基因(遺傳)資源保護工程。 |
||
4.1.1.4 增殖放流與海洋牧場建設和運營 |
為改善水域環境、保護生物多樣化向海洋、灘涂、江河、湖泊、水庫等天然水域投放漁業生物卵子、幼體或成體,恢復或增加種群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生物群落結構的增殖放流及海洋牧場建設和運營。 |
||
4.1.1.5 有害生物災害防治 |
為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行的外來物種入侵防控,農業、林業病蟲害有害生物災害防治活動。 |
||
4.1.1.6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 |
為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展的農村山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活動。如低效閑散建設用地整治、工礦廢棄地復墾和空心村整治,以及為提高耕地質量而進行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污控修復等活動。 |
||
4.1.2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
4.1.2.1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 |
通過推廣抗病蟲作物品種,使用“以蟲治蟲”、“稻鴨共育”、“生物生化制劑”等生物防治技術,使用 “殺蟲燈”、“防蟲網阻隔”等理化誘控技術,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開展的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活動,以及化學農藥減量增效、使用量零增長活動等。 |
|
4.1.3綠色農產品供給 |
4.1.3.1 綠色有機農業 |
有機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及大宗綠色農產品貿易活動;有機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相關設施建設。產品及其生產環境需符合有效期內《有機產品》(GB/T 19630.1- GB/T 19630.4)國家標準,農業部環境質量標準和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動物衛生等 7 項通用準則性標準,以及 45 項產品質量標準;產品標注需符合農業部《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2012年公布)。大宗綠色農產品貿易活動主要適用于獲得國際相關認證體系可持續證書的農產品,包括但不限于可持續棕櫚油圓桌倡議組織(RSPO)、負責任大豆圓桌協會(RTRS)、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FSC)等。 |
|
|
4.1.3.2 綠色畜牧業 |
為推進畜牧業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而進行的綠色畜牧業工程,如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畜禽養殖廢棄物貯存處理利用設施建設、高架床等環保型養殖設施建設、構建“養殖+沼氣+種植+加工”的循環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等。 |
|
|
4.1.3.3 綠色漁業 |
碳匯漁業及凈水漁業、稻漁及鹽堿水魚農綜合利用、循環水養殖、深水抗風浪及不投餌網箱養殖、生態健康養殖,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等環境友好型漁業生產;水產養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以及漁業資源養護設施建設和運營,如養護型海洋牧場建設和運營等。 |
|
4.2生態保護與建設 |
4.2.1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
4.2.1.5 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工程建設 |
為保護生態環境,在水土流失嚴重、沙化、鹽堿化、石漠化嚴重耕地實施的有計劃、有步驟停止耕種,因地制宜種草造林,恢復植被,抑制生態環境惡化的活動;以及為抑制草場退化,開展的禁牧封育、草原圍欄、舍飼棚圈、人工飼草地建設等草原生態保護設施建設活動。 |
4.2.2生態產品供給 |
4.2.2.1 森林資源培育產業 |
林業良種生產、苗木培育,以及森林營造、撫育、森林主伐更新等森林資源培育活動。 |
|
4.2.2.2 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產業 |
在保持林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前提下,在林下或林間空地種植糧食作物、油料作物、藥材、食用菌、飼草、蔬菜,以及林下養殖家禽、放牧或舍飼飼養家畜等活動。 |
||
4.2.2.3 碳匯林、植樹種草及林木種苗花卉 |
具有顯著碳匯效應或具有顯著改善環境、凈化空氣作用的林木草植培育、種植活動。 |
||
五、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
|||
5.3污染防治 |
5.3.1城鎮環境基礎設施 |
5.3.1.1 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及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運營 |
城鎮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運營和改造;以及污泥處置設施建設運營和改造,以及按照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循環利用相結合的理念構建的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和運行,包括城鎮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出水的人工濕地等生態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的再生水調度管理系統的開放運維。 |
作者:
施懿宸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講座教授,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院長
朱彥幸娃 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科研助理
任玉潔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