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也在持續增加,并且隨著人們的消費升級又會帶來一些新的消耗和污染,如何節約資源、遏制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態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12日,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舉辦的“綠色化:生態設計論壇”上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針對我國現在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只有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路徑才能夠解決“。
最近幾年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已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尤其“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重大戰略,由理念到實踐,由試點到形成規模,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的成效。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十二五”前四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下降了13.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16%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的用水量降低了24%,資源產出率提高了10%左右,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2014年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量近2.5億噸,節約能源近2億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的2.7億噸。
“循環經濟從源頭和生產過程解決面臨的資源與環境約束,推動綠色轉型、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有機統一的一個發展模式?!苯庹袢A強調。
但現階段循環經濟還面臨著法律約束力不強、配套政策不完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統計服務等基礎能力薄弱等問題。規模有待進一步地擴大,水平有待提高。
為解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現實阻礙,穩步推進“十三五”循環經濟的發展,解振華也提出了建議:
首先,完善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我國循環經濟涉及資源開采、生產利用、消費和廢棄再生處理、處置等資源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從推行實踐及各方面的反映看,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法律法規的約束力,增強可操作性,應該按照生態文明和綠色化的新要求,借鑒資源效率型國際的新理念以及有效的做法和經驗,對循環經濟推進機制進行系統的設計,加快修訂出臺《循環經濟法》,加快起草餐廚廢棄物處理配套法規,形成循環經濟法統領,橫向協同、縱向分層的法律體系。
其次,加快重大制度建設。一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相關責任主體,引入市場化的手段,靈活運用企業自主承擔第三方服務、增收基金等方式促進相關方承擔產品的源頭預防、環境信息披露、廢舊產品回收利用等責任。二是產品生態設計制度,在設計階段采用易于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生態材料和產品設計,增強產品的可拆解性,推動產品零部件標準化、兼容化。三是循環經濟的認證制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循環經濟產品的認證標準,健全再生產品的標識管理制度。四是再生產品推廣使用制度。
再次,強化技術服務支撐。技術是資源可循環、產品能鏈接的關鍵,循環經濟發展離不開關鍵鏈接技術的突破,建議在國家、地方科技計劃當中設立固體資源化利用等科技專項,加大對循環經濟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技術研發機構,組建重點領域循環經濟產業聯盟,建立關鍵技術績效評估制度,加強循環經濟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推動技術成果產權化。
第四,健全政策機制。要通過價格、財稅、投融資等綜合性的政策,使資源循環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支撐,增加循環參與方的內生動力。一是深化稅收改革,理順原生資源價格和可再生資源的價格體系,研究建立建筑垃圾、生活廢棄物、餐廚廢棄物排放收費制度,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的政策,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在資源效率、環境績效、技術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政策綜合成效。二是要完善投融資政策,建議研究建立循環經濟產業投資基金,發行循環經濟專項企業債,積極支持和培育新模式、新業態。三是建立以資源產出率為核心,反映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統計核算方法,開展對政府、園區、重點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評價和考核體系。
最后,實施重大工程。一是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的行動規劃,產業園區是我國產業發展的集聚區,也是能源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強度高的集中區,建議要繼續大力發展新建園區要循環化的布局,按產業鏈、價值鏈兩鏈集聚項目,優化布局,對存量園區實施循環化的改造,實行企業產業間的循環鏈接,提升物質流的管理和環境管理的水平,其中清潔生產是最核心的技術。二是實施重點領域循環經濟的推動計劃,推動構建循環型工業和服務業體系,總結推廣試點示范經驗和模式,積極探索產城功能協調、工農服務業有機耦合的新模式,推動形成跨區域、跨領域的循環型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