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og6iz"></p>
  • <p id="og6iz"><del id="og6iz"><menu id="og6iz"></menu></del></p>

  • <acronym id="og6iz"><label id="og6iz"></label></acronym>

    解振華: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經濟綠色化

    更新時間:2015-09-21 09:16:00點擊次數:3369次字號:T|T

    9月12日,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和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聯合主辦的“綠色化:生態設計論壇”在京召開。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解振華出席并表示,針對我國現在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只有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路徑才能夠解決。

    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綠色化的重要途徑。為貫徹落實綠色化,推動循環經濟向縱深發展,解振華副主任發表了以下三方面的觀點: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綠色轉型的必由之路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增長、人口增加,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持續增加;隨著人們的消費升級又會帶來一些新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的污染。解振華副主任表示,近30年,全球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500萬人,據測算,每年全球僅新增的人口就要新增消耗食品5000多萬噸,新占耕地600多萬公頃,多消耗電力5000億千瓦時,多消耗水資源50億立方,多排二氧化碳1.2億噸。

    據估計,過去的100年當中,全球共消耗了石油天然氣2650億噸,消耗鋼鐵380億噸,消耗鋁7.6億噸,消耗銅4.8億噸。在新的100年中,地球不僅要消解人口增加帶來的壓力,還要消解資源和環境帶來的問題,也就是說地球有限的資源要支撐和消解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限的需求,那怎么辦呢?只有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路徑才能夠解決。所以我們應在如何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來破解資源環境的約束。

    全球的挑戰還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問題。在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在全球既要發展經濟,又要應對氣候變化,也要找到一個出路,現在看基本的路徑只能是綠色、循環、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最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從源頭和生產過程解決發展過程當中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推動綠色轉型,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有機統一的一個經濟發展模式。

    解振華副主任說,我們國家的領導人非常重視發展循環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時指出:“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是朝陽產業。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把垃圾資源化,化腐朽為神奇,是一門藝術,你們要再接再厲”。

    李克強總理強調,“發展循環經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任務。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生態化、綠色化改造,把資源吃干榨盡,使廢棄物變廢為寶,對企業來講,可以促進產品結構調整,推動技術進步,提高市場競爭力;對全社會來說,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素質和發展質量,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創造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span>

    張高麗副總理提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很多問題,都可以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解決?!卑l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閉合式循環,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實現資源永續利用,有效解決資源消耗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可以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二、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循環經濟由理念到實踐、由試點到形成較大規模,取得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

    (一)循環經濟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黨的十八大把循環經濟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把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作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一,要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多地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2013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對發展循環經濟做出戰略規劃和具體工作部署。

    (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基本形成

    國家在園區和企業,城市和農村,省市縣域開展了不同層次、范圍的循環經濟試點示范,組織實施城市礦產、園區循環化改造、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汽車再制造、秸稈綜合利用、生產過程協同處理廢棄物等重點工程,各省、市也結合本地實際開展了相關工作,形成國家、省、市(地)試點示范體系。在鋼鐵、電力、煤炭、建材、汽車等重點行業探索建立了幾十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有生命力的商業模式。所以,現在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的領域,也在研究和發展循環經濟。在中國二氧化碳的利用實際上已經有了突破,有的已經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產業。

    (三)循環型產業體系初步構建

    在工業領域,推進企業間、行業間、產業間共生耦合,向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的方向發展。在農業領域,實踐探索了農林牧漁多業共生、農工旅復合發展的新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在服務業領域,通過推動服務主體綠色化、服務過程清潔化,在引導人們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理念,轉變消費模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配套政策逐步完善

    中央財政設立了專項資金,支持實施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和開展示范試點。實行了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階梯水價和燃煤發電脫硫、脫硝、除塵加價政策,煤矸石、余熱余壓、垃圾和沼氣發電的優惠政策。制定了鼓勵生產和購買使用節能節水專用設備、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等的稅收優惠政策。出臺了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

    (五)促進綠色轉型的成效顯著

    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績效明顯改善,有力促進了綠色轉型?!笆濉鼻八哪陠挝粐鴥壬a總值能耗下降13.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16%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4%,資源產出率提高10%左右,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據有關協會統計,2014年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量近2.5億噸,與利用原生材料相比,節約能源近2億噸標煤,減少廢水排放90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70萬噸,減少固體廢棄物11.5億噸。

    解振華副主任認為,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循環經濟還面臨著法律約束力不強,配套政策不完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統計、服務等基礎能力薄弱等問題。循環經濟規模有待擴大、水平有待提高,發展循環經濟依然任重道遠。

    三、推動“十三五”循環經濟新發展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綠色化、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統一部署,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綠色化的重要途徑,推動循環經濟法制化、制度化、標準化發展。為此,解振華副主任建議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

    我國循環經濟涉及資源開采、生產利用、消費和廢棄再生等資源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從推行實踐及各方面反映看,還需進一步強化法律法規的約束力,增強可操作性。建議按照生態文明和綠色化的新要求,借鑒資源效率型歐洲旗艦計劃等新理念,對循環經濟推進機制進行系統設計,加快修訂出臺《循環經濟法》,加快起草《餐廚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化利用條例》等配套法規,形成循環經濟法統領、子領域條例落實,橫向協同、縱向分層的法律體系。

    (二)加快重大制度建設

    一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相關責任主體,引入市場化手段,靈活運用企業自主承擔、第三方服務、征收基金等方式,促進相關方承擔產品的源頭預防、環境信息披露、廢舊產品回收利用等責任。

    二是產品生態設計制度。在設計階段采用易于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生態材料,增強產品的可拆解性,推動產品零部件標準化、兼容化。

    三是循環經濟認證制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循環經濟產品認證標準,健全再生產品的標識管理制度。四是再生產品推廣使用制度。

    (三)強化技術服務支撐

    技術是資源可循環、產業能鏈接的關鍵,循環經濟發展離不開關鍵技術的突破。建議在國家、地方科技計劃中,設立固廢資源化利用等科技專項,加大對循環經濟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技術研發機構,組建重點領域循環經濟產業聯盟。建立關鍵技術績效評估制度。加強循環經濟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推動技術成果產權化。

    (四)健全政策機制

    要通過價格、財稅、投融資等綜合性政策,使資源循環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支撐,增加循環參與方的內生動力。

    一是深化稅費改革,理順原生資源價格和再生資源價格體系。研究建立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排放收費制度。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在資源效率、環境績效、技術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政策綜合成效。

    二是要完善投融資政策。建議研究建立循環經濟產業投資基金,發行循環經濟專項企業債,積極支持和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三是建立以資源產出率為核心、反映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統計核算方法,開展對政府、園區、重點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評價和考核。

    (五)實施重大工程

    一是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行動規劃。產業園區是我國產業發展的集聚區,也是能源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強度高的集中區。建議要繼續大力推動新建園區要循環化布局,按產業鏈、價值鏈“兩鏈”集聚項目、優化布局;對存量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實現企業、產業間的循環鏈接,提升物質流管理和環境管理水平。

    二是實施重點領域循環經濟推進計劃。推動構建循環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總結推廣試點示范經驗和模式,積極探索“產城功能協調”、“工、農、服務業有機耦合”的新模式,推動形成跨區域、跨領域的循環型產業體系。

    三是實施“城市礦產”提升計劃。統籌規劃利用好國內與國際資源、原生資源與蓄積再生資源,提高對城市典型廢棄物和產業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水平,加大對分散布局、不規范企業的整治力度,促進集聚化布局、規范高效利用再生資源;運用“互聯網+”理念和信息技術,塑造現代新型回收體系,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 (編輯:)
    網站首頁  | 客服中心  | 廣告服務  | 幫助信息  | 聯系我們
    在线播放国产女同闺蜜_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_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 <p id="og6iz"></p>
  • <p id="og6iz"><del id="og6iz"><menu id="og6iz"></menu></del></p>

  • <acronym id="og6iz"><label id="og6iz"></label></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