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社會經濟活動對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高,而生產、生活廢棄物也越來越多,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已同時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十二五”期間,在國家重點項目帶動及市場自發整合的背景下,雖然再生資源行業難改小、散、亂的局面,但行業聚集度有所提升,出現了一批重點園區和集團式骨干企業。
在實踐中,一些探索性的聯合回收、智能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不斷出現;行業園區化、集團化發展趨勢明顯;出現了以物聯網、GPS技術為基礎的回收體系或者園區管理技術,涌現了一批信息服務和網上交易平臺。
隨著“十三五”后期乃至“十四五”期間再生資源產生量的大幅度增長,以及電動汽車等新型再生資源的不斷出現,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且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如何創新思路,開展再生資源的高效、清潔利用是再生資源行業面臨的緊迫問題。
就此,筆者對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常務副會長兼再生資源加工園區分會會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資源強制回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劉強進行了專訪。
發展現狀
再生資源行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破解資源短缺矛盾、實現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參與世界資源大循環的重要途徑與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舉措,中國也將再生資源行業列為戰略性新興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再生資源產業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所發展,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遍布全國各地的回收網絡:目前中國再生資源行業共有回收網點20萬個,回收利用加工企業1萬多家,從業人員逾1500萬人。
自“十二五”再生資源行業規劃實施以來,在國家有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都獲得了長足發展,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整體規模在持續擴大。
“十二五”規劃所提出的七大循環經濟重點工程中,四項相關于再生資源產業,包括建設80個廢舊商品回收體系示范、50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若干再制造產業化園區和一系列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
在良好的產業政策環境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現代化程度得到顯著提升,裝備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再生資源產業在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和發展模式上都取得了極大進步,節能減排效果日益彰顯。
劉強就此指出,中國再生資源行業整體正處于從高度分散、缺乏規范的完全市場化狀態過渡向宏觀調控下的相對集中、規范有序的市場狀態進程中。
“再生資源產業在很多地區已經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成為一方百姓賴以生存的希望產業?!眲娬f,“如大連莊河市等一批城市已明確將再生資源產業作為帶動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而安徽界首、浙江永康、安徽鳳陽、河北邯鄲等地的再生資源產業產值甚至已達地方經濟總量一半以上?!?/span>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報廢船舶、廢玻璃、廢電池等十類再生資源的回收總量約2.45億噸,回收總值6447億元,進口量達到了4132萬噸。
其中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報廢船舶五大類別的再生資源共進口4132.4萬噸,同比下降8.9%;降幅最大的報廢船舶同比下降57.1%,只有廢塑料進口略有增長4.7%。
劉強介紹,“十二五”期間此五大類別的再生資源進口總量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4000萬噸~5000萬噸,但進口企業數量及批次則大致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從2008年開始中國再生資源利用量已經超過了2億噸,并已成為中國資源供給總量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眲娬f,“幾年間行業聚集度已然顯著提高?!?/span>
他指出,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取得了快速發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已經累計確定了六批共49個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分布在全國32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
“按建設實施方案確定的建設目標全部建成后,將形成每年5000多萬噸的再生資源聚集加工能力。目前多個示范基地的資源聚集量已超過了每年100萬噸,形成了企業集聚、規?;l展的態勢,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資源供應地和產業集聚區?!?/span>
劉強說:“此外,商務部以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試點城市和大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為主要抓手,從回收領域著手支持再生資源行業發展?!?/span>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已有三批共90個城市列入商務部試點,運用中央財政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試點城市新建和改擴建51550個網點、341個分揀中心、63個集散市場,同時支持了123個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基地建設。
就此劉強特別指出,再生資源產業的健康發展還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間在國家支持和企業生產實際需求下,再生資源產業生產技術水平取得了顯著提升。
“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住建部、商業部、中科院等七部門聯合制定了《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也在十二五期間再生資源利用技術推廣方面提出了技術指導目錄,并對技術產業化推廣和示范項目給予了重點支持?!?/span>
劉強說:“未來仍須繼續加大對廢舊金屬再利用、廢舊電子電器產品綜合利用、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廢舊高分子材料綜合利用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發與示范力度,特別是一些新興產業廢棄物再生利用的技術研發?!?/span>
受全球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的影響,近年中國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價格一直呈下行走勢,再生資源價格普遍下跌,企業利潤呈下降趨勢,大批中小型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的狀態。
同時,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生產企業減少再生資源消耗,造成前期巨額投資建設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企業經營規??s減,產能無法全部釋放,經濟效益下滑,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量減少,2014年其開工率普遍不足60%。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盈利情況仍不斷惡化,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中運行。
以京津冀17家大型廢鋼鐵加工企業為例,2014年回收加工量均大幅減少,其中四家企業已全年停止廢鋼鐵經營業務。
就此劉強指出,當前資源再生產業存在回收利用效率不高、行業標準化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這些都嚴重阻礙著中國資源再生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分散化、無序化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回收人員個體化、無組織化的問題依然存在,由于先進的逆向物流體系尚未建立,造成再生資源被多次、多向、多地區的流動和轉移,資源回收用效率較低,也同時造成多次污染?!?/span>
“雖然行業內出現了技術領先的企業,但是行業技術整體水平不高,將高品質、高性能的優質再生資源作為加工低端、低檔次產品原料使用的現象普遍存在?!?/span>
劉強說:“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大部分品種,都缺乏產品技術標準、質量分類標準和檢測標準,尤其是廢紙、廢塑料等品種至今既沒有統一國家標準、也沒有統一檢測辦法,不僅導致交易成本高昂,也對資源的高效、高值利用帶來嚴重障礙?!?/span>
發展趨勢
就規模而言,中國再生資源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考慮中國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目前基本仍處于材料投入階段、而遠未達到報廢周期的現狀,中國再生資源產業的未來將更為輝煌。
由金屬、化工等基礎材料的使用及報廢周期估算,在“十三五”末與“十四五”時期的中國再生資源廢棄量將會出現一個爆發式的增長,預計2020年中國再生資源的可回收量將較現有規模翻一番至3億噸。
就此劉強指出,快速增長的資源廢棄量,為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原料基礎;而再生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也將成為中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歷經數十年的變遷,中國再生資源回收模式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與創新。既往通過走街串巷回收再生資源的從業者已在陸續退出市場,而聯合回收、智能回收等全新逆向物流回收體系正在逐漸建立。
劉強介紹,中國物資再生協會配合商務部開展了創新型回收模式的總結凝練,尤其是提出了“互聯網+”相關的回收模式。2015年4月28日由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首次推出了6個新型回收模式,其中包括4個互聯網+回收模式。
“近年還出現了一批以再生資源信息服務為主的行業公共服務平臺、電子交易平臺等前所未有的全新運營模式,但大都還處于初級階段,尚需進一步予以整合與提升,大力提高其生產性服務功能?!?/span>
劉強說:“如北京盈創公司所推利用物聯網技術的廢舊PET瓶回收體系,是利用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的反向物流技術使其回收產品具有溯源性;深圳淘綠公司則借助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以智能回收終端和回收條碼追溯系統跟蹤手機回收流程,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逆向回收追溯系統,開創了廢舊手機逆向回收模式?!?/span>
不僅如此,隨著再生資源行業的逐步發展,中國已出現一批行業規模較大、回收體系較完善、產業集群基礎較好的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再生資源園區化集中發展趨勢明顯,且園區特點非常突出。
就此劉強表示,業內企業已普遍認識到再生資源園區建設所具有的提升行業規范度、提高資源聚集度,以及在優化產業鏈、促進產業升級、實現污染物減排等方面的強大作用。
他說:“事實也已證明,動、靜脈聯動協同發展的效果更好?!?/span>
從形成機制上看,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分為五種主要類型:原料聚集型、產業拉動型、政策監管型、技術推動型及專業化園區。
原料聚集型產業園:多是由于歷史原因,多年前便開始以走街串巷為主的廢舊物資收購,收購規模達一定程度后開始對再生資源的加工利用,之后逐步形成回收利用一體化的再生資源園區。
產業拉動型產業園:由于地方產業發展對原料的大量需求,不斷形成再生資源的聚集和加工利用,從而形成與地方工業互動的再生資源產業基地和園區。
如湖北谷城,由于中部汽車工業帶對鉛酸電池、鋼鐵壓鑄零部件、鋁制零部件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廢鉛加工利用一體化、廢鋁加工利用一體化和廢鋼鐵加工利用一體化的再生資源產業基地。
政策監管型產業園:基于政府政策的引導和對特殊品種的管理政策所形成的、以政策監管為主導的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如靜脈產業園區、國家進口再生資源“圈區管理”試點園區。
技術推動型產業園:基于對核心關鍵技術的掌握,從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單個項目開始,以關鍵技術為核心推動力,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并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擴大回收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以關鍵技術為核心推動力、以多元化回收網絡為基礎保障的再生資源產業園區。
專業化產業園:由一到二個再生資源品種的加工利用產業鏈條為核心行程的專業化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園區。
劉強就此特別指出,由于工業園區所產生的廢棄物具有成分復雜、處理難度大、技術要求高與保密性等特點,因此需要有綜合利用企業主動介入園區連接產廢、利廢企業并形成服務平臺,提供零距離無縫對接式服務,以滿足大型工業園區內企業對廢棄物處理的要求。
“如廣東萬綠達公司積極參與到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中,建立與產廢企業同步的循環利用網絡,產廢、利廢同步進行,對多領域企業產生的所有工業固廢實行統包式服務、全包式處理;介入企業的生產流程進行無縫對接,實行嵌入式服務、透明式服務和返回式服務?!眲娬f,“可謂開創了園區解決廢棄物問題的新模式?!?/span>
事實上,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目前已有多方力量涌入再生資源行業,其中也包括業內既有大型龍頭企業不斷開展行業并購和延伸,行業集團化規模經營趨勢日漸突出。
“諸如格林美、天奇股份等上市公司圍繞其主營業務不斷展開上下游產業鏈上項目的建設和企業并購;而一些原來從事污水處理等傳統環保產業的上市公司也逐漸在向再生資源領域滲入,如桑德環境、東江環保等,初步統計正在開展或計劃開展再生資源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有30多個?!?/span>
劉強指出,一些國有大型企業也逐步要介入再生資源領域,據調查僅大型國企和央企的數量就超過10個,如中國節能集團將再生資源產業作為自身主要業務板塊之一;大型上市國企業葛洲壩集團與大連環嘉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不斷拓展再生資源領域業務等。
此外,國際再生資源龍頭企業也在不斷介入中國再生資源產業,如德國歐綠寶集團、瑞曼迪斯以及日本豐田通商、三井物產等。
“國家領導人也見證了中國再生資源產業的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簽約?!眲娬f,“從溫家寶總理見證下的天津子牙園區簽約,到習近平總書記見證下的揭陽粵寶園區合作協議簽訂?!?/span>
建言獻策
“十三五”是再生資源行業實現行業轉型發展和整體提升的關鍵時期,要將再生資源行業打造成為國家優質、高值資源的重要供應區,就必須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為目標,以轉變再生資源逆向物流方式為基礎,以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標準體系建設為支撐。
劉強認為,在技術推動方面,必須兼顧信息化技術帶動下的逆向物流技術及能夠促進再生資源高效利用和戰略資源專業化利用的綜合利用技術,緊抓戰略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和再生資源標準化體系建設,突出重點與亮點。
他指出,目前已出臺再生資源相關政策,除《循環經濟促進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條例》外,多以“通知”、“意見”等形式出現,在執行力度上不具有法律所擁有的強制性與權威性,造成監管作用嚴重不足。
就此劉強強烈呼吁,必須要進一步加強行業頂層設計,盡快制定再生資源綜合性法規條例及其細分品種的系列配套法規。
任何行業的發展,最終都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促進行業技術創新,就必須注重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加強對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突破技術瓶頸。
劉強呼吁,要加強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篩選和推廣應用,定期組織發布《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重點加強技術推廣,支持建設一批先進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
他指出,目前當務之急,是要制定覆蓋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領域的標準體系(技術規范),要從再生資源原料、技術工藝、再生產品、污染控制四個方面策劃再生資源行業的標準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各個環節標準的建立。
此外,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技術規范還很不完善。劉強建議,工信部對于工業領域再生資源如報廢汽車、報廢機床設備、報廢工具器具、廢玻璃、廢電池、含金屬廢液等綜合利用技術規范,通過技術規范來引導、提升、培育一批骨干企業。
“要推動新興品種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眲姀娬{,對于近年所新產生的、產生量逐漸擴大的電動汽車、新能源電池、動力電池等新興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要立即展開前期的技術研發和綜合利用試點,儲備一批具有處理技術和發展潛力的綜合利用企業。
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效率提高、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優化升級、落后產能淘汰、新產品推廣應用都會促使企業將大量到達物理壽命周期、經濟壽命周期或技術壽命的設備進行報廢。
預計“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年因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需報廢的設備原值將超過3000億元,殘值150億元,綜合重量達到1000萬噸。
劉強指出,這些報廢工業企業設備與工具器具不僅能成為良好的資源與優質的原料,通過再利用、再制造還可以使其保持和高于原有的性能、質量而重復使用。
就此他建議,在“十三五”期間分領域、分層次地篩選、推廣一批工業報廢設備及工具器具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如報廢機床設備再制造示范工程、廢舊工具器具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工業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等。
劉強認為,在資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的基礎上,繼續開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典型發展模式案例的凝練和總結、并定期向社會公布,將會起到帶動行業發展、推動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的作用。
“特別是要從大型產業園區、綜合性國有企業中篩選一批能夠實現工業、綜合利用產業聯動發展,具有模式創新的典型企業予以推廣;要不斷提高大型工業園區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凝練推廣一批行業發展先進模式?!?/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