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綠化”、“屋頂花園”,一提起綠色建筑,人們似乎會習慣性地想到這些描述,然而,這樣的描述并不準確。其實,如果用幾個詞來概括,綠色建筑最標簽化的特征就是節能、節地、節水和節材。從2016年起,包頭市積極推動全市綠色建筑發展,實現綠色建筑普及化。預計到到2016年末,全市12%的城鎮新建建筑將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其中城市主城區將達到20%。
“綠色建筑”的關鍵不是建筑而是觀念
所謂綠色建筑,通俗地說,是能夠達到節能減排目的的建筑物。對于“綠色建筑”,許多城市都在搞。湖南,2020年三成新房將是綠色建筑;安徽,綠色建筑占新增民用建筑比20%以上……
“綠色建筑”對于包頭市來說,更有意義。因為該市地處北方寒冷地區,年最低氣溫-27.6℃,年最高氣溫35.5℃,夏熱冬冷的特征十分明顯,冬季采暖期為180天,采暖以燃煤為主。全市集中供熱面積中住宅占了一大半。從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效果來看,改造后的居住建筑每平方米可節能50%,每改造一平方米每年可節省標煤18公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公斤。如果把全市所有的既有居住建筑全部進行節能改造,則每年節省的標煤、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絕對都是一個大數字。
有計劃,更有監督機制,包頭市的“綠色建筑”自然會搞得紅紅火火,也能夠圓滿完成既定目標。不過,節能減排,不止讓建筑“綠”起來,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比如,今年,包頭市繼續完成主城區道路、公園路燈照明節能改造工程?!熬G色建筑”的關鍵其實不在于建筑,讓房子“綠”起來,并不難,只要能夠增加投入,大家意見一致就沒有問題,可環保意識的增強,卻是要落實到每一個市民身上。試想,住在“綠房子”中,卻一點都不環保,大白天還開著燈,也不節約水,其行為與“綠色建筑”的理念一點都不相稱,如此,又如何做好節能減排呢?
“綠色建筑”要建,更要提高人的環保意識,這顯然不是住在了“綠房子”中就會節能減排了,而是需要加強宣傳力度,需要有相關的制度約束,這個工程遠比建“綠色建筑”更難。
讓房子“綠起來”!
一提起綠色建筑,人們就會習慣性地想到“立體綠化”、“屋頂花園”等。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綠色建筑,但這些只是綠色建筑的一部分。完整的綠色建筑定義,是指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包括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既能夠達到節能減排目的,又能提供使人們更健康生活的建筑物。
綠色建筑的概念,出現于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加深了人們對這理念的認識。上世紀80年代,節能建筑體系日趨完善,并在英、法、德、加等發達國家廣為應用。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思想,綠色建筑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并成為世界建筑發展的方向。之后,加拿大實施了“綠色建筑挑戰”行動、日本頒布了《住宅建設計劃法》、德國推行適應生態環境的住區政策、瑞典推行“百萬套住宅計劃”,綠色建筑成為建筑業發展的先導。
綠色建筑日益受到重視,在于能夠從根本上節能減排,這對于緩解能源危機,對于治理環境污染,顯然是大有裨益的。根據包頭市新建建筑節能強制性設計標準,居住建筑執行65%的節能設計標準,公共建筑執行50%的節能設計標準,按照2015年完成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施工圖審核392萬平方米,這對于能源的節約將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即便從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效果來看,改造后的居住建筑每平方米可節能50%,每改造一平方米每年可節省標煤18公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公斤。如果把全市所有的既有居住建筑全部進行節能改造,十面“霾”城的現狀將會有極大的改變。
綠色建筑的好處還不止于節能減排。傳統的辦公樓,存在嚴重的建筑病綜合征,會影響樓內人員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以健康為中心的綠色建筑,將更有利于人的工作和生活。
讓房子綠起來,讓能耗降下來,讓污染少起來,讓人們的工作環境和身心健康好起來,綠色建筑,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