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概況。循環經濟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是國家戰略。2007年,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首次將循環經濟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
2008年,全國人大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13年,國務院發布《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提到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是全流程管控理念,推動消費減量和垃圾減排,提升廢棄物利用水平。2017年5月4日,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等14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指出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3萬億元。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一、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初步建立
1. 產業形成較大規模
中國再生資源利用量情況
再生資源利用量持續增長,2008年,中國再生資源利用量超過2億噸,2016年,再生利用量超過3億噸,其中回收量2.56億噸,進口量0.59億噸。
2016年,中國再生資源行業的從業人口已超過2000萬人。2016年,全國進口廢鋼216萬噸,其中來源于日本186萬噸,占總量86%左右。2016年,全國進口有色金屬廢料527.5萬噸,進口金額達84億美元。2016年,全國進口廢塑料735萬噸,來源于日本占總量的11%左右。2016年,全國進口廢紙2850萬噸,同比下降3%左右。
2.新型回收利用模式正在形成
互聯網+模式、逆向物流模式;垃圾分類收運、預處理、兩網融合、分類處理處置、統籌規劃。
3. 國家政策催生一批再生資源行業的“國家試點”
主要有:一是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二是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三是餐廚試點城市、四是再制造試點基地、五是循環經濟示范城市。
二、未來3年將不斷強化循環經濟制度供給,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資源循環利政策總體框架??傮w思路:加強評價監管、發揮市場活力、強化制度供給、突出方式創新。突出實現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核心,完成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54.6%兩個指標。
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再生產品和原料推廣和使用制度、一次性消費品限制使用制度、循環經濟標準和認證制度、循環經濟評價制度、綠色信用管理制度。
1、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相關法律、法規,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率先在電器電子產品、汽車、鉛蓄電池、飲料紙基復合包裝等領域推行。建立重點行業生產者責任延伸信用評價制度,適時發布我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實施情況年度報告。
2、深化循環經濟評價制度
建立以主要資源產出率、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為核心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將循環經濟主要指標完成情況作為對地方政府評價的內容。對國家確定的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園區循環化改造等試點示范單位進行評價考核。
3、推進綠色信用管理制度
通過“信用中國”和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依法公示企業行政許可、行政處罰、“黑名單”等信息。建立企業循環經濟信用評價制度,將企業履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息、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安全環保信息、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質量信息等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支持開展企業綠色(環境)信用評價,評價結果向社會公開,并作為信貸審批、貸后監管的重要依據。對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在循環經濟相關補貼、優惠政策等方面優先支持,對失信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依法依規采取聯合懲戒措施。
采取園區循環化改造行動、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行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建設行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建設行動、“互聯網+”資源循環行動、京津冀區域循環經濟協同發展行動、再生產品再制造產品推廣行動、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創新行動、循環經濟典型經驗模式推廣行動、循環經濟創新試驗區建設行動等十大行動。
特別是園區循環化改造行動和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建設行動,更是重點。
園區循環化改造行動。制定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行動》,各地要制定本地區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方案,明確改造任務、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其中,長江經濟帶的化工、輕工等涉水類園區,京津冀地區的冶金、建材和石化等涉氣類園區和工業集聚區,珠三角地區的石化、輕工、建材等園區要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園區外企業逐步“退城入園”。鼓勵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率先開展循環化改造。發布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指南和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納入園區考核體系。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對園區循環化改造予以支持。到2020年,國家重點支持100家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推動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建設行動是以企業和行業為載體,建設50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開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設。發布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目錄,加快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先進技術裝備和產品的推廣應用。推動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工業副產石膏、化工廢渣、赤泥等大宗固廢的綜合利用,拓寬利用途徑,提升利用水平。
“互聯網+”資源循環行動。制定發布《“互聯網+”資源循環行動方案》,支持回收行業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建立重點品種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機制。支持互聯網企業參與各類產業園區廢棄物信息平臺建設,推動園區產業共生平臺建設。逐步形成行業性、區域性、全國性的產業廢棄物和再生資源在線交易系統和價格指數。在30%的地級以上城市建設再生資源在線回收平臺,再生資源、產業廢棄物年在線交易規模超過5000億元。
京津冀區域循環經濟協同發展行動。統籌規劃京津冀地區的再生資源、工業固廢、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一批跨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重大示范工程,在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以京津地區為核心推進再生資源專業化規范化回收體系建設;在京津冀地區探索建立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和跨區域資源化消納利用的綜合體系試點;依托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改造提升現有回收、拆解和再利用基地和園區;依托河北現有產業基礎,建設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結合濱海新區、渤海新區、曹妃甸等國家級新區、園區建設,構建跨城市、跨地區產業鏈接,推動生產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創新行動。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資源循環水平為核心,開展循環發展宏觀戰略、制度創新、政策機制和重大共性或瓶頸式技術裝備研發,推進資源利用效率與循環水平的基礎理論和評價機制研究,加強赤泥、堿渣等大宗固廢減量與循環利用技術及產業化、生物質廢物高效利用成套技術與大型裝備產業化、新興城市礦產高值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等的研究,深化固廢循環利用管理與決策共性技術創新,加強典型區域循環發展集成示范模式示范。
循環經濟典型經驗模式推廣行動??偨Y凝練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典型經驗、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及典型模式案例,結合工作實施向全社會推廣發布。分領域、分行業制定循環經濟發展指南。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移動客戶端等途徑,宣傳循環經濟典型案例和試點示范經驗。采取組織現場推廣會、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等方式,加大對典型經驗的推廣力度。發揮各級黨校、行政學院、高等學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面向各級領導干部、政府及企業管理人員進行推廣。
循環經濟創新試驗區建設行動。選擇若干地區、行業開展循環經濟創新實驗區建設,探索形成循環經濟核心制度和模式,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選擇部分行業試點推行產品生態設計、開展目標回收制和企業回收聯盟試點;開展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試點,探索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的具體措施;選擇部分區域、部分行業開展產品分享、服務分享、信息分享試點。
三、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2017年,國家發改委根據《循環經濟引領行動》(發改環資[2017]751號),下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18〕502號),今年,委托第三方機構組織專家對各地報來的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方案進行了評估。確定了符合條件的50家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國家發展改革委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建設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單位的公示名單
公示名單 |
||
序號 |
所在省市 |
基地名稱 |
1 |
四川 |
成都市長安靜脈產業園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 |
廣西 |
貴港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 |
廣西 |
欽州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 |
寧波 |
寧波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5 |
北京 |
朝陽區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6 |
江蘇 |
揚州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7 |
陜西 |
韓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8 |
河北 |
北方(定州)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9 |
青島 |
青島西海岸新區靜脈產業園 |
10 |
山東 |
濱州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11 |
青海 |
西寧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12 |
河南 |
蘭考縣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13 |
甘肅 |
平涼市崆峒區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14 |
安徽 |
黃山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15 |
云南 |
大理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16 |
江蘇 |
江陰市秦望山產業園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17 |
江蘇 |
常州市新北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18 |
河南 |
周口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19 |
甘肅 |
蘭州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0 |
浙江 |
金華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1 |
重慶 |
洛磧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2 |
陜西 |
神木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3 |
江蘇 |
連云港市東??h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4 |
山東 |
肥城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5 |
浙江 |
臺州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6 |
浙江 |
衢州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7 |
山東 |
諸城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8 |
廣東 |
東莞市海心沙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9 |
四川 |
南充市嘉陵區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0 |
山東 |
臨沂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1 |
河北 |
邯鄲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2 |
廣西 |
南寧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3 |
四川 |
四川宜賓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4 |
山東 |
聊城市國環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5 |
山西 |
長治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6 |
河南 |
濮陽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7 |
江蘇 |
新沂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8 |
湖北 |
襄陽市老河口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39 |
四川 |
綿陽中科綿投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0 |
山西 |
大同富喬馳奈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1 |
江西 |
南豐縣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2 |
河南 |
鎮平縣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3 |
湖北 |
松滋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4 |
江蘇 |
無錫市惠山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5 |
吉林 |
長春寬城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6 |
河南 |
光山縣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7 |
福建 |
漳州市陸海環保產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8 |
浙江 |
浦江縣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49 |
江蘇 |
徐州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50 |
河南 |
濟源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